本文共有 1652个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参加完市上教师节庆祝大会,在回校的路上,我接到了一个来自本市的陌生电话,犹豫之下还是按下了接通键。
“老师,我是班上李某同学的父亲,你看到群里的消息了吗?……” 电话那头,说话人声音有点杂乱,但听得出对方的着急语气。
原来是我班上一个学生家长的电话。我赶紧做出回应:“我刚才开会未看到信息,我马上看,你不要着急,有事我们老师会积极处理的。”
“好的。那我先给班主任打电话。”家长情绪稍稍平稳了些。我快步走向学校,准备与班主任会合,了解一下事情的来由。
回到学校,我仔细查看了一下班级群,群内有一个孩子的家长因孩子的事在群里发飙,并针对欺负他家孩子的学生说不当言辞。细想一下,发生矛盾的这两个孩子。一个生性好动,做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听好话,遇事急躁,会欺负同学,另一个个子虽高大,但性格懦弱,做事拖拉,自理能力弱,遇事一急就会掉眼泪。两个孩子这学期是同桌,平时我在班上呆的时间主要是上课,两个孩子平时的相处情况我并不太了解。加之被欺负的同学也没有及时向老师说,所以导致孩子老师因自家孩子连续几天被同学欺负,情绪失控在群内“咆哮”。
班主任接到学生电话后,立即积极处理,正在与家长耐心沟通。我又打开班级群,再次看了两方家长的态度。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李某同学的家长态度。爸爸一直情绪平稳,在群内表明自己的态度:孩子的问题先由老师具体了解情况后再处理。对方孩子的父亲没有继续在群内发言,倒是孩子的奶奶还一直在发语音,说自家孩子是如何如何被欺负的。这时有个别家长开始出来发言,说自家孩子也被李某同学欺负过。为了避免家长们在群内再次出现过激语言,导致家长之间的冲突,班主任随即在群内发言,表明了学校老师的态度:这件事情老师目前已知晓,请双方家长保持冷静态度,正确看待孩子在成长中的诸多问题,孩子的问题需要双方家长在老师的协调下共同教育。班级群是老师与家长就孩子学习或教育方面进行沟通交流的专用群,请家长要注意自己在群内的措辞,做好孩子的榜样!
班主任发言后,又有三位家长陆续发言,说自家孩子被李某欺负的事。针对这几位同学家长的发言,班主任也作出回应:孩子的问题我们老师一定会重视,请家长多与孩子沟通交流,遇到问题时,要第一时间告知老师,老师了解具体情况后,会及时公正地处理问题,孩子个人之间的问题,希望家长们私下与老师交流,携手共同解决。
李某的妈妈一直都在关注群内的进展,在看到被自家孩子欺负的同学家长发言后,也积极作出回应,表明家长立场:对于孩子的问题,作为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天被我孩子欺负的某同学的家长,我非常理解您的言行,我会好好教育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能主动向您的孩子及其他被他欺负过的孩子道歉,但我想孩子之间的问题不应该升级为家长的矛盾,我们得为孩子做好榜样。……
从孩子母亲的言辞中,看得出孩子母亲在看待自家孩子问题时态度很诚恳,也比较理性。我相信此时,许多家长都是围观这个群的信息。这则信息发出后,群内终于安静了。
与班主任商量好处理意见后,我的心终于放下来了。反观这件事,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值得反思。两个孩子之间发生的事,也是我们经常要面临的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没有在第一次出现后被老师发现?为什么李某同学之前出现类似现象教育后改变不大?如果我们对学生的关注多一些,也许学生们对我们的信任依赖就会多一些,兴许这些问题就会早些发现,早些解决。如果我们在李某同学的改变这方面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正向引导,李某同学是不是就不再欺负其他同学了呢?如果我们与家长的沟通多一些,让家长及时告知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的矛盾,是不是问题就可以及早解决了呢?为什么今天这事一出,就有好几个家长站出来为自家孩子“申诉”,家长为什么不与老师及时沟通呢?
总之,今天这件事也让我们老师看到了自身的问题。关注孩子不仅仅只是学习上的关注,孩子身心发展的问题更是大事,多关心孩子生活问题、心理问题,多与孩子交流疏导。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加强信任,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让家校共建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