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也像今天的很多孩子一样,期盼着、渴望着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因为至少在六一儿童节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会因为排练舞蹈,书桌拉开、摆出阵式,成天不用上课,只有玩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群像我一样不爱上课的朋友们,而之所以自己会特别渴望六一儿童节的第二个原因是除了不用上课学习外,自己也不用排练舞蹈,在那几天真正地成了无事一身轻的“闲人”。
就像现在的很多人的心态是一样的“不干多好,假如在那巴巴地干,可又不曾收获一星两点的好处”。事实上,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孩提时候的放纵(因为选排练人员的时候,自己总是主动放弃,总感觉玩比排练有意思),换来的更多的玩耍机会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好处,相反,现在看来当时忙于排练的小伙伴们,也并没有因为排练了而相比于自己多损失了什么,恰恰相反的是,在后来那个并不大但是特别能够历练小朋友的舞台上,自己确实是落后了许多。由于没有上过舞台,所以从来都对舞台存有根深蒂固的恐惧,延伸到现在上台领奖、演讲都会紧张到牙齿打颤,无法完全咬合,自然无法达到那种想要的随心所欲的舞台驾驭力,甚至每次上台都是内心渴望快速地凑合完成就行,更不要说精彩了。这也就是许多年前的今天,因为逃避了苦楚的排练、困窘的舞台展示而成为了一名“成功者”,许多年后,也是因为很多年前的逃避、摆脱,而让自己成为了一名舞台的“灾难者”,一个想要通过不断地刻意训练去突破自我的训练者。
到底是非对错,一看就明了。
这也就是不少人觉得“能者多劳”是一句用来安慰那些有能力的人的话。甚至有人(包括我自己)在碰到这种情景的时候,会觉得多亏自己没能力,不然就要自己亲自去做了。
这样的人可能永远也不能了解,对于“能者”来说,“多劳”可能从来不是苦恼。因为在能者的眼里,这只不过又是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
他们能把过去学会的技能拿出来实践,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不足,回去继续改进,直到有一天能够熟练地运用它。
所以一个认知上的差别,很可能会在未来的生活中决定不同人的选择方向,进而左右他们的成长速度。
绝大多数人,工作以后也有同样的情形,对于工作的分工特别地清晰明了,对于超出职责范围以外的事情,绝对不会去超越,如果有人布置了,也要拼个你死我活,理论到底,哪怕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必须自己去干的时候,也是牢骚满腹。也许你的周围就有这样的人,同样还有一种人,就是领导布置工作时,总是有各种歪理邪说、各种反抗、各种搪塞,但是最终还得自己干,吃力不讨好,相比于那种看得清、明的了的一开始就知道并欣然接受工作任务的人,把工作当做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的人来说,那个更值得称道呢?
就像现在的自己,工作中是这样的一种角色“超级替补”——一个在办公室基本所有人外出时都可以递补、替代他人工作的人,而这一切的来源也是自己在他人外出、出差时,自己在替代过程中的自学、思考得来的结果,而后经过自己不断的锤炼后得到的普遍认可。于是就有了能者多劳的这层意思,因为你了解的多、掌握的多,干的就多,同时能力提高就会更快、成长更迅速,递进地了解和掌握的范围就会更多,能力的提高和成长更迅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地循环。
如何让长期的成长时间变短,如果能够一直保持能者多劳,让成长率不断增长的话,成长的长期会极大地变短,如果再加上一个早睡早起的成长习惯的话,长期会变得更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