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弱,弱在组织动员能力太差

近来读完郭建龙的《汴京之围》,有一些思考。

该书讲述了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分析了北宋“从盛世到灭亡只用了三年”的原因。意在寻找背后的历史细节,剖析可能指导当下的经验与教训,告诫我们“居安思危”。

盛衰之变,读来令人唏嘘。最大的感受是:北宋懦弱,弱在组织动员能力低下。

有钱、有人,竟无法有效组织防御和抗战,临战只想一心求和,在在与金人谈判中,让对方予取予求,掠走百万两的金、千万两的银以及二十多万的人口。用这些金银招募军队难道不行,泱泱中华岂无人耶?最后赵氏一族除康王外,皆受辱。悲也。

最终没有拿回燕云十六州,反而丢掉了更多的土地。这样的结果比直接投降更屈辱。


从最开始的联金抗辽就是战略误判,岂不知“唇亡齿寒”乎。一个松散的辽国比一个精悍团结的女真更适合成为邻居。

与金国签订合约后,又屡屡失信。为拿回燕京和山西大同等“燕云十六州”,与金国约定共同出兵攻打燕京,拿下之后金国归还燕京,大宋给辽国的岁币转交金国。

当时主战派当政,鼓动宋徽宗率先动兵攻打燕京,要能拿下燕京倒也是好事,却忘记这么多年来的尝试有哪次成功了?最后兵败,失去了战略先机。

随后,试图靠金国的军力拿下燕京,然后用赎金赎回来,又是“与虎谋皮”。因为宋朝在战争的屡次失败,让女真看到了大宋的衰落,那何不多榨取点利益?


再往后就是大金攻宋,两次围城汴京。第一次围城的时候,西路粘罕的大军被阻挡在太原,没能与东路的斡离不合军。

主战派的李纲虽有心抗战,却缺乏军事才能。最后搜刮城内金银,赔款以求金军撤围。

第二次围城的时候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金军两路大军会师,共同围城。有点围点打援的意味,然后逼迫宋朝一步一步退让,要求赔款、送人口等,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却不曾想没等来勤王之师,经过第一次赔款,宋朝也已经没有金银可以搜刮了。

没有那么多金银,就把皇宫中的珍宝、汴京的女人冲抵债务。最后以谈判的名义扣押宋钦宗,要求更多的金银。再要求宋徽宗继续前来谈判,一并扣留。

为了更好的控制宋朝,扶植亲金政权——大楚政权,让张邦昌取代赵氏当了皇帝。要求以逮捕宋朝皇帝家族的男女送到金国大营为撤军的条件,把赵氏家族男女老少3000多人一锅端,全部押解到燕京。路途中死伤、受辱者甚众。宋徽宗、宋钦宗在“牵羊礼”中颜面丧尽!

一部赵氏家族的悲惨史,大宋的一幕悲剧。宋太祖泉下可知?

有统计称,大金掠夺的人口达20万,这些人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逐步融入女真的血脉之中。我甚至猜想后来兴起的女真(即后来的大清),是否有宋人的基因?


宋徽宗为了实现个人的艺术梦想,劳民伤财,激起东南方腊叛乱,为了围剿这次叛乱,把神宗以来储备的战争物质消耗殆尽。

从宋徽宗政和七年起兴建“艮岳”,为中国艺术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耗尽民力民财。没有一个稳定的国家环境,所有的“不动产”终将在战争中化为齑粉。

第二次围城时,连续的大雪,逼着百姓冲入园中把树木砍掉做柴火;飞鸟走兽也进了肚子,祭了五脏庙;石头被充当炮石用来守城,发射到城外去了。

金朝凭借“猛安谋克”制度,组织起民众,聚集起战争的伟力,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灭辽、灭宋,成就一番伟业。而随着历史的推进,财富累积增加,却败于利益分配不公上。为了争夺更多的财富而不断内斗,战斗力逐步消耗,变成为一个成熟但没有战斗力的民族,最终被蒙古人灭掉,消失在历史之中。

几个思考:

第一,一个国家的首都被围,为什么基本没有出现勤王之师?金人挥师远征,切断补给线将成为一支孤军,聚而围之,难也?

第二,如此富有的大宋,何以打造不出一直攻必克、战必胜的军队?曾国藩在湖南衡阳练兵之时,可谓悲惨吧,即便如此却也打造了一支战斗力爆表、灭掉太平天国的军队。何以宋无能至此?

我想,关键是制度的问题吧。选拔优秀将才、集聚国力资源、激励国人士气等,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完全实现,而是需要整个国家的制度支撑。

可惜,大宋的制度是建立在改革藩镇集权以致挑战中央的制度弊端基础上,在相互掣肘中强化中央权威。看似一切有章可循,但事实上却消解了组织能力,让整个国家的动员能力降到最低。

制度的设置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人为的增添障碍。


本书史实丰富,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且均有标注,细节清晰,把一个混乱的历史阶段写的条理分明。读来最舒服的地方是,在不同的历史事实之间,会有一段小结,分析历史进程的逻辑关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