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我第一时间想到:自由,是一种由衷的发出……
当我做一件事的时候,我是出于自己的本心,而不是受到外界其他人、事、物的影响。即,自由源于内在,而不是外在。
你心中的自由是什么样的呢?
万老师的这节课,从苏格拉底,说到康德,再说到阿德勒,这一脉传承的逻辑体系,其出发点就是:自由。
康德的哲学里说:
自由就是不受驱使。既不被别人驱使,也不被自己的欲念驱使。换句话说,就是你不能是一个工具。
很早以前的奴隶社会有奴隶,他的行为要听从主人的指挥;
现代社会有一种高级的仆人,他虽然不是奴隶,但做事受钱的驱使;
有一位贵妇人,她不缺钱,但是缺少感情,她会对“对她好的人”付出真心,于是很容易受到欺骗;
还有一位“慈善家”,他最看不得别人受苦,以致于必须采取行动才能平息心中的不安,以实现道德上的满足……
为了生存也好,为了利益也好,因为恐惧也好、贪婪也好、感情也好、同理心也好,康德把所有这些能牵着你走的力量叫做—— 倾向性(inclination)。
出于倾向性而做事,具有“如果……就……”的特点。我如果如何,就会怎么样,所以我得这么做。康德说,凡是出于倾向性的做事,都是不自由,也是不道德的。
那怎么才算道德呢?道德得是“绝对律令”,是无条件的。我做这件事并不是因为它会给我或者别人带来什么东西 —— 仅仅是出于 —— 我认为这件事应该做。这才是真正的道德。也是真正的自由。
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唯一逻辑自洽的道德标准。
阿德勒,把康德的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人的一切烦恼根源就是人际关系。为什么烦恼?因为你总想获得别人的认可。
为了别人的认可而活,你就处处受到驱使,你就是不自由的,你就会很难受。
被认可驱使的人干什么都爱跟人比较。如果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就会产生自卑。本来,如果你跟“理想的自己”比,对现在的自己感到不满意,就会努力奋斗,那是非常健康的心态。但是跟别人比,不但不健康,而且还可能把自卑变成“自卑情结”。
比如,有个人口吃,他觉得我要是不口吃,一定是个特别受欢迎的人。你安慰他说,其实口吃也没什么,大家都不介意,而且你还可以通过训练……他的回答是:你无法理解口吃者的内心!你知道我有多痛苦吗?!———这就自卑情结。他已经把自卑感当做了借口,甚至是控制别人的武器。
被别人的认可所驱使的人,一天到晚跟人比,他们心目中的人际关系是纵向的:人和人的地位按照高低排序。他总想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哪怕他已经到了顶端,也要担心别人把他比下来。
这样的人一点都不自由,简直可以说就是个奴隶。
要想在人际关系中获得自由,你需要建立横向的关系。
横向的关系就是平等的关系,人和人在某个方面可以有差距,但是人和人都应该是独立平等的关系。他有困难你可以帮助他,但是你不能居高临下地去支配他,更不能压迫他。
在阿德勒的思想中,如果你是个真正信奉自由、相信人人平等的人,那你对其他人的行为既不应该批评,也不应该表扬!因为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是不平等,都是想操纵别人。
表扬和批评都是——判断。别人做对了你可以表示感谢,别人做的不对你可以帮助他,但是你不能操纵他。
人人平等、不把人当工具,这条准则没有那么难。我们看现代发达的社会里,高水平的工作场合,其实都是这样的。下级害怕和奉承上级,上级对下级颐指气使重赏重罚,那都是特别土的地方。
不在意别人是否认可,做自己的主人,发自内心的生活,这就是自由。
这样的自由,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