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年22岁了,大四在读, 今年七月份将毕业,正式成为一名社会人。迄今为止,除了电脑游戏,我尚未发现他有其他的任何兴趣爱好。
对于沉迷电脑游戏,我原本对他有许多担心。担心他身边没有肝胆相照的真朋友;担心他不愿工作,成为“啃老族”;担心他自私冷漠,无视亲情;担心他不懂人情世故,无法立足社会……
但是,当儿子将我正式带入他的朋友圈,让我的一切担心都化为乌有。这就要从昨天的家庭聚会说起。
春节前,儿子问我:“妈!初三晚上你们有没有时间?”
我说:“目前没有安排,干嘛?”
“我们几个同学想请你们家长一起吃顿饭。”
“好啊!”我痛快地答应了。
我知道儿子有几个要好的同学,他们的名字在儿子的经常念叨中早已耳熟能详,但见到本人的不多。这是认识他们的一个好机会,我很期待。
当天,有北京朋友来,老公临时陪他们去看冰灯,我和儿子参加了聚会。就在我们要出发前,帅同学给儿子打电话,他刚下班,正好顺路接上我们一起去。
到了酒店,其他几家基本到齐了。淼同学简单表达了聚会的初衷。这小哥九个是初中同学,志同道合、情意相投,胜似亲兄弟,旭同学一家有事未能参加聚会。他们希望家长也能互相认识,融入之中。不用家长结账,他们哥几个攒钱请我们吃饭,祝贺新年。还特别声明,希望以后每年有一次这样的聚会。
接下来,就是中国传统的推杯换盏、把酒言欢。各个家庭纷纷登场,简介、敬酒,不一会儿,原本陌生的家长们就熟络了起来。儿子们本来都没有喝酒,说是他们的职责是让家长喝好,并负责安全护送回家。在家长们的强烈要求下,孩子们也不再矜持,端起了酒杯。帅同学、旋同学坚持不喝,负责开车送大家。我儿子因为嗓子疼吃了消炎药,小哥几个也是极力保护,没让喝。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真的是促进交流的好手段。端起了酒杯,孩子们纷纷敬酒,表达心意。看着八个大小伙,该敬酒敬酒酒,该斟茶斟茶,把我们这帮家长哄得那叫一个开心。我发现,远同学和淼同学属于外向活跃的,能喝能说,有老大的范儿。其他几个孩子不善言表,但催菜、倒酒、续茶水,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看上去都是那么懂事。
最令我们家长欣慰的是,孩子们的三观都很正,而且彼此之间知道互相照顾。他们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胸无大志,不思未来。即将毕业,他们也都在谋划自己的未来。
聚会结束后,孩子们没有像以往一样出去泡吧或K歌,而是护送陪伴我们回了家。途中,老公打电话,他们刚刚看完冰灯,要在朋友家吃饭。想接我过去喝点,我痛快地答应了。但儿子马上给他爸打电话说:“您别接我妈来了,她已经喝了不少了。”其实,我只是喝了几杯红酒而已,真的是没有任何事。但听了儿子的话,我不但没生气,反而心里美滋滋的。儿子知道心疼我了。
以前,总是在听儿子讲他的朋友圈,今天,算是正式加入了。内心的感慨还是很多的。恰好,这几天,正在读刘墉先生的《没有成功是偶然》这本书。其中的许多为人处世之道,都颇感受教。他在谈亲情时,说道:孩子的生命固然是父母给的,当他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是他,就是独立的个体,就承担了上天的使命,就要走向他的未来。父母不能把孩子看成私有财产。
是啊!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他是有自己思想的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该把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强加到他们身上。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要事事都横加干涉。
加入儿子的朋友圈,我发现:儿子很会交朋友。这些孩子都正直、善良、孝顺、上进。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我都会放心。我还发现,我和儿子更像朋友了。每个孩子都会有叛逆期,每个妈妈也都会有更年期。当青春期撞伤了更年期,战争无可避免。好在,历经了那么几场争吵之后我们平稳度过了。近两年,我发现儿子愿意和我交流思想了。关于人生、关于未来,他能够冷静地听我的建议,而不是一味地抗争或顺从。他也愿意和我交流他的想法、汇报他的现状。代沟永远抹不平,但朋友式的交流,却让我们彼此理解,更加亲密。
儿子真的长大了,而我们真的该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