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看——《狗十三》里,一位少女眼中的狗非狗
一只狗,在少女李玩的眼中,是什么?
2018年上映的电影《狗十三》里,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有些时候,一只狗,不仅仅是一只动物,在特定的环境下,是陪伴,是温暖,是家人,它在物质和精神的天平上,精神的重量,要远远大于物质的重量。而在大人的眼中,一只狗,就是一只狗,在性命攸关的时候,不,即使是遇到危难之时,非要做一个选择,可能,我们会抛弃一只忠诚于自己的狗。
这是少年或者儿童的视角,如果要把范围缩小一些,这是儿童视角里面的——儿童的看。儿童的看,精神的需求远远要大于物质的需求,他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并不在于在这件事物的价值,而是在于情感。有些时候,甚至只是好看、外形独特,就是儿童眼中看的价值。这种价值,不是这样物品值多少钱,也绝对不是它能换来什么东西。
西方有研究者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想了解孩子对活动室空间的感受:他们在活动室设置了不同的场景,摆设上了不同的道具,如果不喜欢这些区域,让孩子贴上哭脸,如果喜欢,就贴上笑脸。有一个区域,成了孩子们不喜欢的地方——这个区域里有一个架子,架子上放着一些球,这些球引起了孩子们的争抢,所以这里成了孩子们不喜欢的地方。
令人不解的是,球的数量是足够多的,大小也一样,依成人的想法不至于引起孩子们的争抢。但研究者最终发现,孩子们经常争夺的只是其中的一只球,只因为球上面印有蜘蛛侠图案——孩子们说:“那只球比别的球都好!”孩子们都喜欢这一只足球,所以,这一只足球就成为了争抢的对象,而孩子们不喜欢争抢。
这就是孩子们的理由。足球,在成人眼里,足球都是一样的,外形一样,型号也一样,它的作用,无非是用来拍、踢的,上面的图案,并不影响它的作用,对于我们来说,这无关紧要。可是,在孩子眼里,却有着巨大的区别,甚至有着神秘的吸引力,占有画有蜘蛛侠的那只球,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回忆我们自己的童年,其实有很多这样的时候:孩童时代,我们发现小时候看到的世界的确与大人很不一样——我们觉得大人非常高大,屋后的树林简直就是望不到边的森林;月亮是跟着我走的;妈妈是天下最美的人;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的距离,太为遥远,实际上,这两个村子之间,只有短短的半公里路程;甚至有时做“坏事”都毫无歉意——把家里床上挂着的蚊帐剪了几刀,纯粹是为了试试当时自己手上一把剪刀锋利不锋利。这一些,在大人看来简直不可理喻。
儿童的“看”,的确与大人是有所不同的。世界在儿童的眼中,是儿童的世界,是儿童心理、儿童生活对世间所有事物、生活的折射,带有每一个年龄阶段的特点、特征。但无论如何,儿童对事物所作的价值判断,更多依据事物的具体形象而非功能作用去判断,他们的思维能力,也还停留在对事物的非本质属性的认知水平上,而他们的认知是生产性的、幻想性的、与日常生活经验紧密关联的。
有了这些了解,我们会更加容易地走进儿童的世界,处理儿童在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譬如上面列举的例子,如果用儿童的视角去处理,则会有很好的方法。当我们得知印有蜘蛛侠的球被儿童看成是最好的球,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可能会得出蜘蛛侠所具有的力量、正义、神奇一旦与球结合在一起,这只球的性质和功能就被孩子们重新定义和建构了。只要我们也多投放几只印有蜘蛛侠的球,多放一些蜘蛛侠的贴纸,和他们一起观察蜘蛛,多准备一些有关蜘蛛侠的故事……就让这些孩子喜欢上这一个让他们不喜喜欢的区域。
认知儿童的“看”,对于儿童的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十分关键和重要。它是一道推开儿童教育神奇的门,借此,你会瞥见儿童丰富而与众不同的内心——为什么他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喜怒哀乐,在学习中遇到这样的困惑和困难,这在我们大人看来是最简单不过的;为什么他们的有些言行看起来古怪、甚至不可思议,充满着天真、可笑;他们为什么执拗、钻牛角尖,耍脾气,拖拉、懒散,有些时候,我们拿它半点办法都没有。作为一名家长也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罢,是需要去洞见这些“与众不同”的,也需要去了解这些“与众不同”后的动机、心理,并且,也要习得一些技术和方法的,这样,我们的儿童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的教育。
如何让自己的儿童教育变得容易,让自己的儿童教育具有实效,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得变回孩子,理解他们的愿望、爱好、行动、感受与体验,理解眼下的一切对于他们当下生活的意义。而我们眼中看到的一只狗、一朵花、一个印着蜘蛛侠的足球,都意义非凡,都会让我们的教育实践变得更丰富和更有意义。
陶行知在《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中,这样描述了孩子的看——“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你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了去一般的伤心。”
陶行知了解儿童,看见了儿童,洞见了儿童,让自己变为了一个小孩子,所以,他成为了伟大的教育家。
(原载《师道》杂志2019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