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顺视点]:学习过程建模及大概念、运用大概念实用方法
一一《培育智慧才能一一学习的维度教师手册》读书札记
这是我最近读的教学方法类书中自认为收获较大一本书,其中书本作者之一马扎诺是我崇拜偶像之一,他的书务实、接地气、可操作。
本书我采取了如下读书方法:先看了十一学校王春易老师主编的《学以致用教师阅读》一书中关于本书框架导图及十一学校教师写的学以致用的5篇文章;接着我边阅读边勾画批注;第三步,我对勾画重点采用图片转文字形式进行了重点摘录,电子阅读笔记达上万字;笫四步,我又再读本书框架及学科应用文章;第四步,翻阅摘录笔记二次消化吸收;第五步,深度思考本书与新课标倡导的大概念教学、深度学习、高阶思维如何关联;第六步,整理反思与摘录读书扎记,思考输出样态。
品读本书后,对我触动最大的有三点,一是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学习过程的模型及教学设计的框架策略,想要学、会学习、能学会。想要学取决于学生自我系统是否开启,即他的态度与感受。这让我与读的马扎诺另一本书发生了关联:学习启动,许多教师认为直接启动认知系统,这是一个误区。人的自我系统(决定介入与否)一一元认知系统(决定目标策略)一一认知系统(处理相关信息)一一知识技能。第一个突破点就在于打开学生的自我系统形成学习的内动力和积极的学习心态。第二个突破点就在于打开学生的元认知系统,形成“学会学习”的心智习惯。
第二点是关于知识学习三个阶段:获取与整合知识、扩展与精炼知识、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特别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学习经历细化的三个阶段觉得能用到教学设计上;另外,获取与整合知识的六种组织模式:叙述模式、时间序列模式、过程或因果模式、情节模式、概括和原理模式、概念模式,扩展与精炼知识的八种推理过程:比较、分类、抽象、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提供支持、分析错误、分析观点,有意义地运用知识中发现知识价值的六种方法:决策、问题解决、创见、实验探究、调研、系统分析,这些对实现课堂上的深度学习、高阶思维非常有借鉴意义;本书关于调节性思维论述对新课标强调的学后反思的素养落地很有参考价值。
第三点是:采用图示组织者或模式让知识学习可视化、程序化思维有必要植入新课堂教学中。
另外本书在扩展与精炼知识中总结的八种推理过程,我认为加以改造,可以作为理解大概念的八种视角或方法;本书在有意义地运用知识中提炼的体现知识价值的六种方法,同样加以借鉴、改造,可以作为大概念迁移运用如案例开发、作业设计的有效抓手。同时我也觉得这二部分均属于发展学生推理过程,学会理性、科学、有序推理是思维升级、解决问题需要的关键素养,、
附本书摘录札记
第一部分整本书的框架结构
1、学习维度分类
“学习的维度”是一个综合性的基本概念,是对学习过程的界定。本书把学习分为五大维度:
维度一:态度与感受。这一维度带有极强的情感色彩,是保证学生投入学习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坚持不懈地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被团队接纳,同时激发他们的安全感和参与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任务的重要性、止学生有动力完成任务。
维度二:获取与整合知讲。信息时代,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将新知识与他们已掌握的素材紧密联系起来,对新信息进行组织,高效提取,并使其转化为长时记忆。
维度三:展与精炼知识。只有当学生深入理解重要知识时,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为了帮助学生持续发展理解力,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的评价方式来达到深化知识的效果。
维度四:有意义地运用知识。“获得知识的目的在于有意义地运用知识”,为了使学生在新情境市善用知识,教师教学设计的内容应来自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并且要提供多种解决策略。
维度五:良好的思维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协助我们降低学过程中的负担并提高在任何情境中进行学习的能力,良好的思维习可以帮助学生应对未来各种各样的情境。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以及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习惯。
2、教学设计如何体现
维度一态度与感受:教师将帮助学生在哪些方面取得进步?具体来说,是否涉及是否感受到被教师和同伴接纳?是否体验到舒适和有序?是否感受到学习任务是有价值和有兴趣的?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和有资源去完成学习任务?是否清楚地理解学习任务是什么?
维度二:程序性知识:在帮助学生“获得与整合”程序性知识中,教师该做些什么?在“获得与整合”知识中学生将掌握什么样的“程序性细识?本单元学习后,学生将能做…哪些策略将有利于学生“构建模式、成型和内化"?
维度三扩展与提炼”知识:教师将如何帮助学生“扩展与提炼”知识?学生将“扩展与提炼”什么样的知识?具体来说,学生将扩展和提炼的知识是…学生将运用什么样的推理过程?
维度四:有意义地运用知识:帮助学生有意义地运用知识,教师应该做什么?学生将"有意义地运用”什么样的“知识”?具体地说,学生将表现出自己的理解程度和能做到…学生将运用什么样的推理过程?
维度五:思维习惯: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习惯,教师应该做什么?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上有哪些具体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做什么,具体地说,我们将帮助学生在以下哪些方面达标?
批判性思维一一是否能做到准确精到?是否能做到清晰明白?是否能做到思想解放?是否能做到抑制冲动?是否能做到自有主见?是否能做到移情理解?
创造性思维一一是否能做到坚持不懈?是否能做到竭尽金力?是否能做到坚持己见?是否能做到视野独特?
调节性思维一一是否能做到自我监控?是否能做到合理规划?是否能做到调用资源?是否能做到回应反馈?是否能做到评估效能?
3、五大维度之间关系
“想要学”“能学会”与“会学习”三个层次。
①“想要学”,主要指向维度一。有效学习建立在学习者已有的认知和思维习惯之上。要确保“想要学”,就得具备两个条件:唤起学生努力的态度;学习且标具体,且学生有能力去完成。
②“能学会”,主要指向维度二、维度三。要保证“能学会”,就必须解决两大难题:帮助学生有效获得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帮助学生“扩展与精炼知识”,通过“理解”实现“能学会”。
③“会学习”,主要指向维度四、维度五。获得知识的目的是有意义地运用知识。要鉴别是否真的“会学习”,就需要关注学生运用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学习”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能学会”,并促发新的“想要学”。
学习的五个维度是一个有机整体;维度二、三、四实现了知识从获取到内化直至灵活应用的过程;而为了可持续地学习,还需要确保所有学习都是基于学习者的态度与感受(维度一)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维度五)。
4、内容细划表及五维关系图
第二部分:五大维度内涵、使用方法解读
维度一:态度与感受
学会学习是一种素养。
教师应该通过设计有趣且能吸引学生参与的任务,激励和支持学生去发现学习内容对自己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于学习任务设计与实施:学习任务设计能否帮助学生建立与其已有知识经验系统的关联,从而引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学习任务的分解和资源脚手架的搭建是否合理,从而保障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学习信心和耐心;对学习过程的反馈及时与否,能否提供清晰的成功标准,从而帮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等等。
态度与感受”这一维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帮助学生发展对课堂气氛的积极态度与感受,二是帮助学生发展对课堂任务的积极态度与感受。课堂任务是学习课堂内容和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载体,只有对课堂任务感兴趣,学生才能积极投入、主动地学。
可见,涉及的一是课堂氛围,二是课堂学习任务。课堂氛围包括了是否被教师和学生同伴所接纳?是不是感受到了心情舒畅和秩序井然?课堂学习任务包括了是不是感受到学习任务是有价值的和有趣的?是不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和有资源去完成任务?是不是清晰把握了任务究竟要做什么?回答好上述几个问题能够有助于确定哪些态度与感受对达成教学目标产生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课堂任务形成积极的态度与感受呢?书中给出了三条策略。
①感受到任务的价值和旨趣。书中的策略:1.建立学习信任感;2.帮助学生理解某一具体知识的价值;3.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任务;4.创建与学生兴趣和目标相联系的任务。
②相信学生有能力和资源完成任务。1.提供适当的反馈;2.帮助学生运用积极的自我交谈;3.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有能力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4.帮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包括获得帮助和必要资源的能力。
③理解并明确任务。1.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的方向和要求;2.帮助学生明确任务所要求的具体知识;3.提供学生有关任务掌握水平的清晰期望。
可概括为:1、提供真实且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2、创造师生共同讨论学习任务机会;3、公布构建学习任务的具体要求;4、提供制定学习任务的工具和脚手架;5、针对学生的兴趣点,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任务。
维度二:获取与整合知识
书中将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有关事实、概念和概括的信息;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这类知识需要经历一系列步骤、采取一些行动,它要求学生展开一个过程或者展示一项技能。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不同类型的知识,其学习过程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其学习策略也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类型的知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也需要不同的学习策略。
学科能力分级:基础知识:辨识记忆、概括关联;简单推理:分析解释、说明论证;复杂推理:推论预测、简单设计;多角度系统推理:计算应用、系统设计。
仅靠"陈述″无法直接获得陈述性知识。
作者指出,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意义建构、信息组织和信息存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学习策略。
1.意义建构
这是学生学习陈述性知识不容忽视的阶段。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回忆原有知识,将其与新知识联系起来,为未来的学习做出预测。作者给出了以下几种策略,教师可以用其指导学生学习:三分钟停顿。运用多种感官来接收信息。领会词语的意思。使用KW-L策略。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互惠教学。适合文学作品流程:概述、提问、澄清、猜测。SQ3R:浏览、提问、阅读、复诵、复习
2.信息组织
当学生接收到大量信息时,常会感到焦虑和无所适从,如果他们知道组织信息是学习的一个基本阶段,了解组织信息的基本方法,就会减轻焦虑,促进学习过程。信息组织是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能够识别重要的信息,并把它们组织在一起,弄清楚它们之间可能的关系和它们的组织模式。书中提供了六种信息组织模式,包括叙述模式、时间序列模式、过程或因果模式、情节模式、概括和原理模式、概念模式。作者强调,运用不同模式的图示、图表,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信息组织。信息存储:有效策略足使用"意象"。
学习程序性知识要有程序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建构模式、固化和内化
建构模式:
①帮助学生理解建构模式的重要性。
②使用“出声想”来阐述一项新技能或过程。
③与学生一起建构所学知识的书面或图示表征。
④帮助学生明白正在学习的技能或过程同其他技能或过程的异同。
⑤指导学生把技能或过程的步骤进行心理预演。
固化程序性知识:在真实情景中使用技能或过程叫固化技能。需要概念性理解,而不仅仅是记住步骤。要掌握陈述性知识,知道技能或过程随着条件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创造机会练习使用所有变量,发现和纠正错误。
内化程序性知识:熟练运用所学的技能或过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广泛练习。
关系:要熟练应用操作程序,就需要理解相应的原理与概念;而理解原理、建构概念也需要一定的技能或过程。而且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的不同阶段可能是重叠交叉的,这就需要
结合具体情况,合理使用学习策略。
维度三:扩展与精炼知识
扩展与精炼原初获得的知识。具体而言,学生要对知识和信息进行核查和分析,从面来帮助自己建立新的联系、发现或再次发现的意义、获得新的见解并澄清误解。换句话说,拓展理解要求我们运用更复杂的推理过程来思老分析各种信息。所以我们有必要使用某些思维过程来重组知识,也就是扩展与精炼知识。
比较:确定并说明各个项目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分类:根据属性把事物分组成可定义的种类;
轴象:确定并揭示信息的基本主题或一般范型;
归纳推理:从信息或观察中推断出未知的概括或原理;
演绎推理:运用概括和原理来推测具体信息或情境的结论;
提供支持:提供某一主张的支持依据或证据,
分析错误:查明并揭示出思维中的错误;
分析观点:确定某个问题的多种观点,并考察每种观点背后的理由和合乎逻辑的推理。
(一)比较
比较实施步骤:
1.选择想要比较的项目:
2.选择进行比较所依据的项目特征:
3.根据选定的特征,解释这些项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简化版:
1.我想要比较什么?
2.我想要比较的东西怎么样?
3、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又是什么?
注意事项:防止过度使用比较;确定有趣且有意义特征;比较目的在于扩展和精炼知识。
(二)分类
步骤:
1,确定需要分类的项目:
2.选择重要项目,描述它的关键属性,并辩别其他具有相同属性的项目
3.通过详细说明类组成员多须具备的属性来创建第一分组;
4,选择另外一个项目,描述它的关键属性,并解别其他具有相同属性的项目:
5.通过详细说明类组成员多须具备的属性来创建第二分组
6.重复前两个步率,直至分类完所有的项目,并且确定每组成员应具备的属性
7.如果有必要,组合类组或老把它们折分成更小的类组,并详始说明决定类组成员的属性。
简化版:1.我想分类哪些事物?
2.哪些事物是相似的,可以归为一组?
3.这些事物相似在哪里?
4,我还可以分哪些组?每组中事物又有哪些相似之处?
5.现在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已分配到相应的分组中了?
6.是不是把某些分组再细分或组合会更好?
注意事项:依据属性差异作出分类即属性之间有关联;关注最重要属性;充分理群各种属性特点;尝试多次分类。
(三)抽象
步骤:
1.确定什么是重要的信息或基本的情境。
2.用较为一般的方式表述基本的信息
用较概括的词来取代较具体的词:
尽可能地对信息做出概括。
3.寻找可以应用该一般范型的新信息或新情境。
简化版:
1,这里什么是重要的?
2.我如何用更一般的方式来表述信息?
3.还有没有其他的信息具有相同的一般范型?
注意事项:第一步非常重要;作出适当概括;应用一般范型。
案例:两个部落分别生法在河的西岸。几年后他们开始贸易来往,一个部落用粮食换回牲口。随着交易量增长,彼此之间的往来越来越多。在交往过程中,就防止河水枯竭问题上双方持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河流干调的概率很小,但是因为彼此的观点针锋相对导致两个部落相互敌对。意见的分歧最终也阻碍了贸易继续往来,双方逐渐冷淡起来直至中止贸易,最终引发了战争。
讲完故事后,教师应该示范确定故事字面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包括
两个部落:
生活在河的两岸,
用粮食换回牲口;
增加社会交往,
在防止河水枯竭问题上双方持有不同的看法:
两个部落开始互相敌对:
中止贸易,并最终引发战争。
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何将这些字面信息转换成更抽象的形建该一般范型的过程。转换后的信息包括:
两个群体生活在相对较近的地方,但是以某种方式被隔离:
这两个群体开始交往,由于交往,他们产生了某些冲突;
最后他们的联系比以前还更少,甚至相互更敌对。
然后把这个一般范型与其他看似不同的情境相联系。例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两个部落的抽象模型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类似;这种范型也适用于自然界中两种生命有机体之间的互动类型。
(四)归纳推理
1.特别关注具体的信息和观察到的东西,不要匆忙得出结论:
2.在已经确定的信息中寻找范型或联系,
3.对已经观察到的范型或联系作出一般说明:
4.作出更多的观察,查明所作出的概括或原理是否合理,必要时予以调整。
简化版:
1.我有什么样的具体信息?
2.我能发现什么样的联系和范型?
3.我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4.当我获得更多的信息时,我需要调整自己原有的结论吗?
注意事项:学会发现真实的结论;依据实际情况得出结论;重复进行观察和分析
(五)演绎推理
1.确定需要学习的具体情境;
2.确定哪些原理或概括能够应用于你所指向的情境:
3.确保这些具体情境符合概念或原理适用的多件:
4.如果条件符合,还要进一步确定依据该原理或概括能够得出怎样的结论或作出怎样的预测。
简化版:
1.我正在研习的具体主题(specific topie)是什么?
2.我已经拥有的哪些一般信息有助于理解这一具体主题?
3.我确信这些一般的信息能够应用于正在研习的具体主题吗?
4.如果是的话,这些一般信息又是怎样有助于我理解具体主题的呢?
注意事项:重点置于理解重要概念和原理上;注意把握演绎推理适用的条件;直接教授重要原理并重视实际应用。
演绎推理使用三清法:
让学生搞清楚基于什么前提进行演绎;让学生理解所基于前提的适用条件;让学生澄清推理的过程。
(六)提供支持
1.明确你正在陈述的是事实还是个人意见:
2.如果你正在陈述的是个人意见,那么要确定情境是否提供证据支持
3.如果情境提供了证据支持,那就要利用不同的方式(例如事实、证据、实例、魅力等)来提供支持性论据。
简化版
1.我是在陈述事实还是个人意见?
2.如果在陈述个人意见,我需要提供证据支持吗?
3.当我提供支持论据时将包含哪些证据(事实、实例、证据或魅力)?
注意事项:区分事实与个人观点如五月份的降雨量一般来说多于四月份是事实(可证伪);某人将成为最好的管理者是观点。挑选出正确的方法来形成说服力强的证据;善用推理。
(七)分析错误
1.确定所呈现的信息是否在用不同方式影响着你,这些信息是否在说服你或改变你的行为:
2.如果这一信息试图在影响你,请查明哪些地方言过其实或不太可信;
3.在已经确定的不太可信的地方查找毛病;
4.如果找到了错误,请求给予澄清或寻找更准确的信息。
简化版
1.我获得的信息重要吗?它是否试图影响我的思维和行为?
2.这些信息中是不是存在错误之处?
3.什么是错误的?
4.我怎样才能获得更多或更好的信息?
注意事项:了解错误类型:思维类型错误有逻辑混乱一一前后矛盾、例外当真、假性因果、原始观点等价物来解释、规避问题、无知争辩、合分失策)故意非难一一欲加之罪、人身攻击、施加压力论据不足一一资源不当、资源失信、搬弄权威、迎合舆论、情感共呜信息误导一一混淆事实、概念误用。
(八)分析观点
1.在你检查别人的见解对错时,先要确定你自己的观点是什么:
2.一旦你确定了自己的观点,要想方设法查明其背后的理由;
3.接着再确定另一种不同的观点;
4.努力说明这一不同观点背后的理由和逻辑。
简化版
1.其中一个观点是什么?
2.这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3.另外的观点怎样?
4.这个观点的可能性理由是什么?
注意事项:重视分析观点理由;区分理由和逻辑的差异;并非只有两种观点;重在分析过程本身的收获
维度四: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策略(迁移运用)
目标:学生需要有意义地运用哪些知识。具体而言,学生需要解释他们对…的理解,或展示能够做…学生运用的知识可能是陈述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如果学生要展示对陈述性知识的理解,就需要辨别任务所需的重要概念和原理,描述他们可能使用的具体信息的类型。如果学生要展示运用程序性知识的能力,则需要明确任务所需的技能或过程,由于为鼓励学生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的任务是每个单元学习的核心,而且完成这类任务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考虑周全,以确保学生在任务中运用的是最重要的知识。
“有意义地运用知识”。这也是许多教师的共识。那么,什么是有意义”呢?书中指出,只有当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应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解决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才算直正掌握了知识,这样的学习才算“有意义”。那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有意义地运用知识”呢?
学生到底在关心什么?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应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解决他们所面临的挑战,需要教师先弄清楚:学生到底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学生到底在关心什么?当然,每个学生关心的问题各不相同,只是希望尽可能找到一些存在交集的问题、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联的间题、一些与实际生活有结合占的问题。
用到的六种复杂的推理过程:
决策:提出或运用标准,从似有雷同的几种方案中作出选择
解决问题:克服达成目标道路上的限制或障碍
创见:形成原创性的产品或过程以满足具体需要;
实验探究:对所观察的现象提出解释并加以检验:
调研:明确并解决那些有争议或相互矛盾的问题;
系统分析:分析系统的各个部分以及相互之间的交互作用。
(一)决策
步骤:
1.明确你希望作出一个什么样的决策,以及你所考虑的不同候选方案:
2.确定你认为重要的标准:
3.对每一条标准按照重要性划分权重等级:
4.确定不同的候选方案或办法符合标准等级的程度;
5.计算符合标准等级的得分情况从而确定哪一个决策方案最优
6.依据你所选择方案情况,确定是否要调整相关标准权重等级。
简化版:
1.我正想决定什么?
2.我的选择方案是什么?
3.做出决定的重要标准是什么?
4.每项标准的重要性如何?
5.每个可选方案符合标准的程度如何?
6.哪一种方案最符合标准?
7.对决定的感觉如何?需要调整相关标准再试一次吗?
注意事项:先要确定标准,为每个标准等级赋值,积极参与决策过程
(二)、问题解决
1.确定你想达成的目标
2.确定约束或限制的条件:
3.确定这些约束或限制条件如何妨碍你达成目标:
4.确定有没有办法克服约束或限制条件:
5.选择并实施满意的解决措施:
6评估你所尝试的解决措施的效果。如果合适,尝试另一种解决措施来克服约束或限制条件。
简化版:
1.我想实现什么?
2.在实现愿望的途中是否有限制或障碍?
3.克服限制或障碍的解决措施有哪些?
4.我将尝试哪一种解决措施?
5.我的尝试成功与否?我是否应该尝试另一种解决措施?
注意事项:先要澄清目标;注意分析阻碍目标实现的约束和限制条件;考虑与其它推理方式综合运用;努力寻找最佳解决措施。
(三)创见
选项
1.确定你想改进或需要作出反应的情境,
2.说明你的目标,并用不同的方式从多种角度反复说或写;
草拟
3.确定你所想创见的具体标准,确定你的目的到底是想干什么
4.制作一个模型,或者概述你想创见的东西:
5.着手形成你的产品,不断修改完善,不要轻易满足:
6.有时也可以将半成品放一放,以便有机会更客观地加以评判:
修改
7.继续创见过程,关注细节:
8.当任务完成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先放一放,力求使之与自己提出的标准相一致。
简化版:
1.我想做什么或我想做好什么?
2.我想为自己的创见提出什么样的标准?
3.形成我初步创见的最佳办法是什么?
4.我如何能够改进自己的初步创见?
5.我的创见是否符合自己提出的标准?
注意事项:关注创见过程的第一阶段;鼓励学生在开始创造之前应该明确标准;多次调整完善。
(四)、实验探究
1.对你有兴趣的事情进行观察并描述所发生的事情:
2.解释你观察到了什么,什么理论或规则能够解释你所观察到的东西;
3.依据你的解释来作出预测:
4.开展一项实验或活动来检验你的预测:
5.按照你的解释来对照实验结果,必要时修改原有的解释。
简化版
1.我注意到或观察到了什么?
2.我怎样才能解释它?
3.依据我的解释,我能预测到什么?您对
4.我如何检测预测?
5、发生了什么?它是我预测的东西吗?我是否需要作出不同的解释?
注意事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重视合理运用知识;教师提供必要示范与指导;认真分析实验探究结果。
(五)、调研
步骤:
1.明确定义的概念(定义调研)、需要解释的过去某个事件(历史调研)、需要定义或解释的假设事件(预测定义):
2.确定什么是已知的或被认同的:
3.确定和解释模糊或矛盾的地方:
4.提出并辩护解决模将或矛盾之处的可行方案。
简化版
1.我想解释什么事件或观点?
2.人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3.人们对这一观点或事件有什么模糊之处?
4.我有什么建议可以消除这些模糊之处?
5.我如何能对自己的建议作出辩护?
注意事项:学会寻找调研主题;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得和利用资源;重视呈现调研结果。
(六)、系统分析
步骤:
1.确定系统的组成部分
2.描述系统的边界,
3.描述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
4.如果改变系统的任何一个部分或让它停止运作,系统将会发生什么?
简化版:
1.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哪些事物与该系统相联系,但不是它的组成部分?
3.系统的各个部分如何相互影响?
4.如果系统的某个部分停止或改变它的行为,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注意事项:明确系统各部分如何交互作用;明确系统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确切特性。
维度五: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习的第五个维度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它与态度及感知一起,形成了学习过程的“背景学生发展度好的思维习惯有两个好处:第一,强化掌握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在掌缓学科内客时能展示良好的思维习惯一如“清晰明白”“始终如一“,那么他们就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第二,提高在任何情境中进行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未来发属。
学习的维度中将良好的思维习惯大体分为三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调节性思维。
具备了批判性思维,学习者就能做到准确精到(核对)、清晰明白、思想解放(接纳不同观点)、抑制冲动(深度多维思考)、自有主见(个性化独特观点)和移情理解(换位思考);
具备了创造性思维,学习者就能做到坚特不懈、竭尽全力(勇于挑战)、坚持己见和视野独特。
具备了调节性思维,学习者就能做到自我调节、合理规划、调用资源、回应反绩和评估效能。
当学生试图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与感受时,他们可能会考虑调用资源来让班级成为一个安全而有秩序的地方;当要获取与整合知识时(维度二),学生追求“准确精到”:而在通过归纳来扩展和精炼知识时(维度三),学生需要“沉着冷静”:最后要有意义地运用知识时(维度四),学生也需要合理的思维习惯,比如“坚持不懈”“竭尽全力”地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总之,第五个学习维度中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更成功地运用其他几个维度中的推理技能。
辩论是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好方法;解决非良构性问题是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让学生确定并追求长期目标是强化调节性思维习惯的有效方法。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三种模式
(一)模式1:聚焦知识
应用模式1,主要是涉及维度二一一获得、整合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也就是说,要掌握具体的概念、概括或原理、技能与过程等。所以,单元设计应该围绕着这样的目标来进行。教师要设计扩展和提炼活动(维度三),要求学生有意义地运用已经理解的知识(维度四)。具体的单元规划可以参照以下步骤
第一步明确本单元中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维度二)。
第二步:提供扩展和提炼活动(维度三),强化和加深学生在第一步已经理解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第三步,设计要求学生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的任务(维度四),这些知识应该是在第一步中已经理解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模式1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选择维度二中所确定重要知识;聚焦陈述性知识时,重点是掌握概念、原理,当聚焦程序性知识时也该重视同这些程序应用相关的陈述性知识。拓展到维度三、四;至少设计一项有意义运用知识的任务。
(二)模式2:聚焦论题
模式2主要聚焦的是维度四,即有意义地运用知识。具体来说,教师要确定该单元关注的主要论题,确定哪一项任务与这一论题有关。例如,假定要求学生掌握“如何”以及"为什么”的间题,那么,“调研”就应该成为单元学习中关注的焦点。如果你想研究某种现象,那么,实验探究就成为关注的焦点。一旦你明确了论题和相关的任务,你就能够明确所要求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维度
二)以及完成这个任务所僩要的扩展与提炼活动。
模式2的单元规划可以参照以下步骤
第一步:明确要求学生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的重要论题和相关的任务(维度四)。
第二步:明确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陈述性如识和强序性知识(维度二)。
第三步:明确增强学生理解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需要的扩展和提炼活动(维度三)。
模式2的特点是:
(1)单元中至少包括了一项要求学生有意义地运用如识的任务。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也可以用扩展和提炼活动加以替代。
(2)选定完成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的任务所衢题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3)维度三的活动有时候可以被维度四的活动所包容。
(三)模式3:聚焦学生探究
在模式1中,教师首先要确定在本单元中予以强调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维度二),教师还可以确定扩展和提炼活动(维度三)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但是,与模式1和模式2不同的是,不是由教师来选定要求学生有意义运用知识的某项任务,而是由学生自己选择任务或项目,以达到有意义运用知识的目的。
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选择某一项目,鼓励其探索各种符合本单元要求的论题或老有兴趣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权确定探究什么论题,不一定局限于教师规定的陈选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范围。唯一的要求是学生能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模式3的单元规划步骤有
第一步:明确在单元学习中所强调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维度二)。
集二步:明确增强学生理解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需要的扩展和提炼活动(维度三)。
第三步:明确帮助学生选择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的具体方式(维度四)。
模式3的特点是:
(1)学生选择的任务和项目比较多样化。
(2)课堂学习的较多时间用于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的活动。
第四部分:重要图示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