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已大亮,寒气袭来,芸雨和二叔挑起行装,走出家门,村上的青年男女陆续走出村口,向公社驻地集结。
下午五点前集中到公社,一声号令不用迟疑,各村参加人员,紧急出发,二条腿走路,步行十里坡。
村中到公社有十里路程,坡是公社所在地,名称地坡。是人们赶圩入市,农产品集散之地。是公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人民公社响当当,权力和民心拧在一起,集体的力量,一大二公,日不关门夜不闭户的年代,人的思想觉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芸雨和村中青年男女,都不用带钱带米,那是统一饭堂捧饭盅,不用交伙食,生产队记工分的,工分值一天是角还是分,由生产队年终决算而定。
芸雨和其他人一样,第一次出远门,路还是走乡间小路,没有车辆来往,只有一条运沙矿的泥路,汽车转碾也成窝落坑,十分难走。
经过行程十里,到公社驻地了,芸雨第二次进入,在那公社蓝球场聚集有很多人,各大队纷纷召来,清点名单,统计人数。
公社有一辆中型拖拉机,又调来几辆运沙矿的汽车,日夜兼程运送。就象上战场一样运兵,那是民兵,场面可观。
芸雨,是最早乘上中拖的,第一批到达县城,风景那边独好,有大江有大船,热闹的城区。所闻所见都是第一次。
县码头热闹非常,大批人马,并排列队踏上大船,县、公社大队干部,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严慎有序,那是万人会战公路工程。
一声长笛响起,开航了,往西北逆水而上,这些人来自农村,不懂水性,为了安全,都是封闭式航行,久不久的汽笛声回荡两岸,穿州过峡。
经过三小时的航行,船靠近码头,千军万马在此就要登陆了。芸雨走出船头,踏上跳板上岸,看看这里江河的环境。
这是一个大镇,握守这三江水口,一上码头,就是宽趟的蓝球场,港务所客运站,有派出所,人民旅社,有饭店有粉店,这是繁华地段,热闹非常。
芸雨和二叔,走到那宣传橱窗,看见那彩色相片,是公社党委书记在讲台上讲话,还有别的宣传报道,一览为快。
快,还要再过江,那边不断传来吆喝。来不及休息,又匆匆赶去右边一个码头,那码头是另一条江的,水汇入大江,水蓝蓝,看不见底。
看见一条条木艇来来往往,载着出圩入市的过往行人,载着这些肩挑工具,手提行装的民兵,他们要急速行军,赶往目的地。
芸雨,第一次看见这些船民,渔民,在村中听说过水上有蛋家客,蛋家婆、蛋家女,啊原来是这样子,这是职业上的呼叫。
上岸了,再上个斜坡,经过粮所,啊还有汽车站,搭车就在这里了。隔江相望,没有跨江大桥,只有车排载车来往渡江。
芸雨,走路赶路,走在公路上两旁,尽是民兵,三五成群,十人成众。路上偶有一辆班车,一二辆自行车来往。
路还有多远,谁知?芸雨问下同行,我又不知。那边有人说,到大昌界,也不知还有多远,听说到大昌界还要再行路。
芸雨感到舌干口渴,身中水壶没有水了,忍一忍吧,大家都一样。看见有个小溪有水流着,便去喝个够,然后再装满一壶。
走啊走,走啊走,看见白白的有楼房,啊到了,这就是大昌界,这里还是个小集市,有粮所有供销分社,粉店,听说是有三六九为圩日。
没有多逗留,继续赶路,那也是小路,绕田垌过山傍,这些都是农村,稍为开阳,开阔些。
芸雨喊一声,啊到了,那里彩旗飘飘。先头部队,后勤人员早到了。这是一个大村,大队部所在。站在那开阔的地坪上,有村民陆续来领着三个五个,入自家户住下。
当地群众,各家各户腾出房间,让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居住,当地干部和群众很热情,早已安排好了。
夜幕徐徐降临,芸雨和二叔五个人,跟着进入一户人家,一看是用泥夯墙的瓦盖屋,还有拱着入厨房的门,甚感新鲜。
房东很热情,煮好了饭,那边还烧好有热水洗澡,房东还指着睡这边那边,厕所在那头,都一一交带明白。
芸雨和几个都是同村的,亦是兄弟叔侄,一路来坐车坐船,步行十五六公里路程,实在又累又饿又渴了。先吃饭吧,别的再说。
这是临时性吃饭,过二天连部开饭堂,就统一开饭了。住宿基本上确定,分布在各家各户,这就是安营扎寨,
迅速拉开了公路会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