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络上一些洗脑毒鸡汤和伪心理学正在混淆一些概念,认为人必须以追求物质为根本,人的内心满足感一定要通过在物质上的富足来实现。他们认为只有在物质上,而非精神上的匮乏是造成心理问题的根源,物欲不强的人就是有心理疾病,所有人都必须对物质汲汲追求。他们歌颂一切物质欲望的满足,否定人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否定善、孝、爱等正常的情感,将一切社会问题通通归结于物质。事实上,从古至今,物质匮乏是正常的社会现实,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中生活的人却并不一定都会有心理问题,很多人反而创造了更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的私欲和对物质的追求却永远难以满足。追求物质虽然是合情合理的,但当今社会唯物质至上,忽略精神追求、情感、道德的价值观才是导致许多人际关系冲突和心理问题的根源。
人的欲望无穷无尽,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也永无止境,但个人所能占有和消费的物质终究是有限的。换了大房子,总会有更大的房子;买了新车,总会有更好的车。占有的越多,物质欲望就越大。当无限的物质欲望和有限的物质获取能力冲突,就容易造成虚荣、嫉妒、抑郁等问题。与之相较,在精神上获得的满足感却可以是无限的,且只用花费很少的代价就可以享有。无论是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从漫画、电影和电视剧中获取快乐,还是从自然中获取心灵上的愉悦感、从爱好和家庭中获得幸福的体验,精神上的满足往往更容易获得,带来的幸福体验也是持久且深刻的。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不需占有或获取,不需付出代价,仅眼见耳闻江上的清风明月,就可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是造物者赐予我们的无穷无尽的宝藏。获取精神上的愉悦享受,没有炫耀、嫉妒和攀比,是纯粹的个人行为,不需要花费更多才能享有,也避免了资源浪费。在精神追求中,能体会到的满足感也因人而异,一部分需要有更高的教育层次和审美能力。相比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满足是更高层次的,但也并非说一个人只能局限于某一种满足里。在物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追求物质享受而忽略精神富足的现象极为普遍。个人在除日常生活和家庭所需的开销外,尽可能保持物质上的简朴和精神上的富足。工作以来一直保持不烟不酒不喝奶茶不消费奢侈品,用最简单的护肤品,少买服饰和首饰,双十一从不购物,日常消费主要在吃饭和购买图书、游戏上,平时偶尔和家人跟团游,最多的娱乐方式是在家附近和公园中散步,远离一切虚荣攀比的人际关系圈子和无效社交。于我而言,消费所带来的愉悦感,远不如读到一本好书、找到一个好游戏、玩自己的爱好或在大自然中发现一种新奇的昆虫。这种生活方式自主性较强,即使一时失业也不至于陷入窘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不必刻意断舍离,只需删繁就简,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物质上的简朴和精神上的富足,在繁杂的世俗中保持清醒和简单的生活方式,即能收获更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