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基督山伯爵》后,我的心情像波涛一样起伏不定,有许多情绪忍不住想表达出来。
首先,这本书的结局让我感到心疼。为什么心疼?原因很简单:结局与我心中期待的不一样,甚至与许多读者所希望的结果都不同。
梅赛德丝是一个受害者。她真心挚爱艾德蒙,但在等待了他十八个月后,依旧没有得到任何消息。她认为艾德蒙已经去世。作为一个无依无靠的渔家女,她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尽管她并不爱后来娶她的那位男人,但她还是接受了现实。
她与丈夫共同生活多年,但她心中始终留着艾德蒙的位置。丈夫给予她富贵生活,但她并没有沉迷安逸,而是用这些条件学习知识、艺术,不断提升自己。她的品德与她的容貌一样美丽。
梅赛德丝不知道艾德蒙在狱中经历的痛苦,也不知道他凭借智慧成功越狱、获得狱友留下的大笔财产。当他成为富翁后,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报复那些让他蒙冤入狱的人。
艾德蒙爱过梅赛德丝,但那份深情也混杂着怨恨。否则,他不会说一个女人的痴情最多是十八个月。的确,从艾德蒙的角度看,梅赛德丝没有等他一生;而从梅赛德丝的角度看,她已经尽了一个少女所能做到的全部。
当艾德蒙的复仇结束后,按情感逻辑,似乎应该让他与梅赛德丝重新结合,让那个一直坚守善良的女子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可是故事没有这样发展。梅赛德丝独自留在艾德蒙父亲的小屋,而艾德蒙拥有了美丽、聪慧、善良又年轻的海黛。
梅赛德丝太善良、太敏感。如果她没有深深的自责、没有那近乎卑微的愧疚,如果她能坦白告诉艾德蒙:这么多年她始终爱着他,也许艾德蒙的选择会不同。或许他会接纳梅赛德丝,并接纳她的儿子,让过去的爱得到延续。
可惜,故事终究不是我们心愿中的版本。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法官威尔福。
威尔福原本拥有幸福的人生:父亲身居高位,他自己事业体面,岳父母和妻子都曾是他生命中的贵人。可惜妻子早逝,仅留下一位可爱的女儿。他忙于事业,忽视了女儿的成长需求。
再婚后,妻子自私狭隘。由于继女继承了她母亲和外公外婆的巨额遗产,妻子嫉妒心大起,竟对无辜的女孩起了杀心。一步步的恶念,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善恶有报。最终,这位继女得到了幸福,而威尔福的妻子和他们的儿子却走向了绝路。
威尔福虽未直接参与阴谋,但悲剧的根源之一是他本人的自私与所谓的“事业至上主义”。
他为了前途,牺牲艾德蒙,让无辜者入狱;为了名誉,亲手丢弃自己的私生子。
然而,命运终不会放过他。他曾试图抛弃的私生子被救起,却因缺失教育而走上歧路。当父亲审判儿子时,他才得知彼此的血缘关系。这一重击加之连连家庭悲剧,使威尔福最终精神崩溃,变成了一个疯子。
威尔福原本可以拥有美满人生,而这一切的崩塌,都源于人格缺陷与家庭教育的缺失。
威尔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现实家庭的影子——
有些父母事业成功,却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
有些父母过度溺爱,毁掉了孩子的一生。
不论贫富,缺失陪伴与教育的孩子都容易走偏。
我们曾见过一些“星二代”:物质丰富,生活优渥,却精神空虚、迷失方向。有些甚至沾染不良习惯,只因为父母给了充足的物质,却没给足精神引领。
而反过来,贫穷家庭的孩子也可能因缺乏最基本的教育资源、成长环境而输在起点。
最好的教育不是“给所有”,也不是“只要钱”;
而是陪伴、引导、立规矩、育品格。
我见过一个父亲,他文化不高,但极为智慧。他在外地打工,每月都会请两天假,千里奔波回家看孩子。他会把工作中有趣或艰难的事情讲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生活。他收入不高,却愿意把钱花在来回路费和给孩子买书上。
这些陪伴让孩子获得了温暖与安全感。最终,这个孩子不仅成绩出色,也与父亲关系深厚。这样的家庭,即使不富裕,也是真正的“富有”。
相比之下,威尔福既缺席,又纵容妻子的偏激,才导致儿子被养成“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者”。
可见,爱必须是真心、用心、有规矩的爱——否则,再深的爱也会变质。
梅赛德丝善良、坚韧、人格健全,她的儿子也因此在家族遭遇打击后没有被击垮。他勇敢前往非洲从军,用奋斗给母亲带来希望。他拒绝继承父亲的财富,选择重新开始人生,因为母亲的品格就是他最好的“精神财富”。
反观威尔福家庭:
缺少陪伴 → 缺少教育 → 缺少爱
最终导致了无法挽回的人生悲剧。
这不是血缘的问题,而是“心与规矩”的问题。
《基督山伯爵》是一部复仇小说,但它揭示的远不止复仇。
它写善良,也写人性;
写命运,也写选择;
写社会,也写家庭教育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
我们都在不完美里寻找光。
而这本书,会让你在波涛汹涌的人性里,看清许多重要的真相。
如果你愿意,我推荐你认真读一读这部作品——它真的会让你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