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起先不晓得魏晋南朝时的永嘉郡,就是现在温州那片儿,只看南朝郑缉之写《永嘉郡记》,提到青田鹤,非常有意思。
说永嘉有个青田县,青田县不远的地方,有片沐溪野,里面一双白鹤,年年都生小鹤崽,可惜留不住,长大就自飞走了。偌大一个溪水旷野,到头来还是只有那双白鹤父母。不过,它们体态修长,精白可爱,许多年过去了,模样都没什么变化,当地人就说,这大概是神仙养的仙鹤吧。还说,有仙人写《相鹤经》,专门记了一笔青田白鹤,说它难得。
上回和朋友聊天说到此处,他说,青田县?不会是浙江那个青田县吧?在温州附近。
一查资料,还真是,就在温州的西边儿,紧靠着永嘉县。我这才知道原来从前的永嘉,就是温州。
而青田县之所以叫青田,原因很有意思。
《永嘉郡记》的说法是,当地长了一种草,叶子形状跟竹子似的,上阔下尖。摘上一把,浸入水中,加些石灰发酵,就成了碧色,取名叫“竹青”,可以用来染衣服。这种染色草到处都是,长得又茂盛,人们干脆就把这个地方叫做青田了。
1300多年以后,到了清代,青田的来历变得高级许多。康熙年间的《青田县志》写,青田之所以叫青田,是因为那里有座山,山下有田,田里长了青芝——青芝是很贵重的中药材,可以明目,补肝气。大概因为治病效果太好,历代许多药方典籍都说,青芝吃久了,可以让身体轻盈,延年益寿,运气好的,还能成仙。掌东方的神仙青帝君,平时吃的就是青芝。
成仙这种事,真真假假,还很讲缘分,不明门路,大概就只能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了。不过,魏晋南北朝时候,大家倒是都很信,尤其永嘉这里,有对据说是神仙养的白鹤,所以过来求仙缘、隐居修道的人不少。
譬如有个张廌,字文君,就在白鹤山下炼丹——白鹤山就是温州乐清县的丹霞山,现在山上还有座白鹤亭。张廌不但炼丹,还在家里种竹子,足足有数十顷。1顷是3万多平方米,数十顷,那可真是阔得叫人羡慕了!
住的地方大,还有个好处,就是不想见的人来拜访,随时可以隐居其中,凭你怎么找,也找不见。张廌在永嘉修道,修出了名气,王羲之在永嘉做郡守时,想去拜访他。张廌是要修道的人,不想与俗世扯上关系,就逃到了竹林里。等王羲之过来,葱葱郁郁,翠色满眼,就是不见那个人,只得叹口气回去了。
虽然没有见到张廌,王羲之还是在永嘉玩得颇尽兴。
城里的百里坊,到平阳屿这么一段五十公里的水路上,全是荷花,粉粉白白,疏落有质。蓬蓬的肥厚叶子,浮在清澈水面上,大大小小,有舒有卷;金色橙色的小鱼儿游曳其中,有时候撞到船舷上,会有轻微微的动静。王羲之经常坐船经行其中,酷暑时节,身心都凉快得很。
到了秋天,又是另一番景象。荷花谢,荷叶半枯,劲瘦的枝干长长冒出水面,稍作垂头,莲蓬里虽挂着饱满的莲子,颜色毕竟有些萧条。但这时夹岸就热闹起来,沉甸甸的红橘子一溜儿长着,摧败零落一扫而空,只问一句,什么时候能吃!
还有紫云英。魏晋时候,人们要吃五石散,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里面配料之一,就是紫云英。恰好永嘉有个固陶村,村里的山上产紫石英,棱角分明,颜色莹澈纯粹,小而薄,是上品。王羲之近水楼台先得月,采了许多。
华严山上的石砚,王羲之也很喜欢,专门在《法帖》里记了一笔,“近得华严石砚,颇佳”。石头作砚,池水洗墨,王羲之在永嘉郡东南发现了一方小池,水极清极好,便常在那里洗砚洗笔。后人将这池子叫做墨池,说初初一看,水面上有墨点,像小蝌蚪似的;但将水舀起来,又很清澈了:这正是王羲之在这里洗过墨的灵气——可我总觉得,那些小墨点,或者真的就只是小蝌蚪?
这样的想法未免太煞风景,幸而永嘉风景好,不是我这么一个俗人煞得了的。譬如谢灵运,就对永嘉赞不绝口。
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以心高气傲,猖獗放肆闻名,在刘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时到永嘉做太守,北至乐清县的雁荡山,南到平阳的岭门山,西是青田的石门洞...玩儿了个遍,被永嘉的好景象折服,写了不少诗文。
譬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乍看没什么出奇。池塘里当然要长草,柳枝上有鸟儿也再正常不过了。可那么一个“生春草”,眼见得变化起来,原本没什么颜色的池塘里,渐渐就多了几分嫩绿,这嫩绿渐扩,顺着池塘漫开,哗,春色满目,耳畔又有鸟声叽喳,鸟在哪里?只看到绒绒一爿柳絮轻软,再定睛一瞧,鸟藏在树桠深处呢!这就是那么一个“变”。
还有其他诗,像“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云和太阳挂在天上,亮晃晃的,将青天和溪水都照得更澄净新鲜了。也是平常景,可谁想到云能照映天空和水?谁又想得到天空和水竟然能用“澄鲜”这么一个词儿来形容?
这样的笔力,实在太好,难怪后来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这些大诗人,都被谢灵运蛊惑,觉得“东晋江山称永嘉”,慕名到永嘉游玩。
永嘉除了风景好,物产也很丰富。
有蜂蜜。每年七八月间,都有很多蜜蜂成群结队地飞来永嘉,想养蜂的人就在大木桶里涂上蜜。蜜蜂闻见,过来盘旋几下,又飞走去叫其他同伴;三三四四,再来看一回,才是嘤嘤嗡嗡一群蜜蜂过来安家,谨慎得不得了。
甜的东西还有甘蔗,梨。
甘蔗不知道为什么,要叫“菰子”,或者是因为簇生的高秆看着像菰?但的确是好甘蔗。
梨也好,以青田那边儿的最有名,叫“官梨”,能长到一围五寸。古代一围有两种说法,一是两只手的拇指、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一种是两只胳膊合拢来,不管哪一种,这梨都很大了!大,且好吃,汁水多,又甜。最好的官梨是要作贡品给皇上的,名字也换了一个,叫涌孺,时刻都有官府的人守着,怕有人来偷。所以当地百姓都不晓得这涌孺吃起来到底是个什么味儿,只知道落到地上,汁水马上就会融出来。
还养蚕。永嘉城郊有一大片桑园,养的蚕一年能有出八次茧——蚢珍蚕(三月绩)、柘蚕(四月初绩)、蚖蚕(四月末绩)、爱珍(五月绩)、爱蚕(六月末绩)、寒珍(七月末绩)、四出蚕(九月初绩)、寒蚕(十月绩),真是不得了!
因邻靠瓯江,永嘉的海产品很丰富。有香螺、文蛤、鲇鱼、鲫鱼、牡蛎,吃不完的鱼,就用盐腌起来,做成鱼鲊,还吃龟脚、窗贝。
水好,海鲜就好。乐成县有座三原亭,亭子边儿有个水湾,叫三原湾。有一天,三原湾里死了条鲇鱼,胡须有五六围大,大家一哄而上,光须肉就做了三百多斤鱼鲊,可见这鱼是真大。这么大的鱼,死在三原湾里,那三原湾也很大了。所以当地人开玩笑:在下能吃得很!
——嗬,吹牛吧!有多能吃?
——腹如三原湾,无所不容!
这就是吹牛话了。
山珍海味,永嘉有海味,也有山珍:笋、黄精、细辛、恒山、黄檗、黄连、菌芝...矿产也多,除了王羲之采掘的紫石英和石砚,还有白石英、赤石脂、 钟乳...
陶瓷也很有名,叫“瓯瓷”。胎骨细腻,分灰白色和青灰色两种,涂上黑釉、青绿釉和水青釉,颜色偏青,淡雅素净,秀骨清象,所以又叫“缥瓷”。造型也有很多,除了常见的盛器、食具、笔筒、砚台、水盂、烛台、灯盏以外,还有许多陪葬的明器,譬如谷仓、灶台,鸡圈、狗窝...在一些博物馆里可以看到。
还有新的灌钢法、造船术、旅游业....想想就很热闹。现在提起温州,第一印象就是商业发达,其实早在公元300年左右的东晋时代,还叫永嘉的温州,商业就已经发展得不错了,有“东南之沃壤,一都之巨会”的说法。
不过,东晋之前的永嘉,可没这么发达。因地处吴越,被看做蛮夷之地,有发展,但比不上中原。加上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一举灭了闽越,永嘉王族带着百姓两次内迁江淮,人少了,经济就慢慢衰落了。史书上说这里人烟稀少,田多恶秽,到处都是没人要的荒地。
一直到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公元311年)——也是一个永嘉!首都洛阳被北方胡人攻破,皇室、世家大族和许多百姓往江南迁徙,永嘉才渐渐发展起来,城里多了不少人。
人一多,从前的城池就不经用了,要另建。古代人讲究风水,轻易不动工事,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朝廷让风水大师郭璞先来看一看,想选一个好地方。
郭璞最初是想选瓯江北边儿,贤宰乡一带(今永嘉县瓯北镇),但实地看了一圈儿,发现土太轻——即是沙土含水率太高,承载力低,不大稳定,便过得江来,见西北有七座山峰,错落而立,跟北斗七星似的。北斗七星于现代人来说,是郊外可以指路的向导,但中国古代以北为尊,《史记·天宫书》中说,“斗为帝车”,北斗七星是天上国君坐的车,很尊贵,所以这样有北斗七星的地势,从风水上看,是很吉利的。
于是郭璞连五斗之山,将松台、郭公、海坛、华盖、积谷五座山纳入城池,又生五行之水,把东边的伏龟沄、往西的蜃川綄纱沄、南面的雁池、北方的撩波沄、以及中间的水壶沄用小河通贯起来,还在城里凿了二十八口井,对应二十八星宿,全然“天人合一”了。据说因风水太好,建城时还有只白鹿,嘴里衔着花,从城里慢慢穿过去,所以永嘉又叫“鹿城”,现在温州市内还有鹿城区。
风水这种事儿,对很多人来说有点玄,更实际的说法是,山上建城,城基坚固,易守难攻,可以长保太平。300多年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永嘉一带有叛乱,朝廷军在华盖山修筑工事,击退了叛军;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5年),方腊起义,也打过永嘉,但攻了一个多月,还是破不了城,只好悻悻退兵了——郭璞这城址可选得好!
参考文献:
《晋书》《资治通鉴》《永嘉记》
《元嘉三大家永嘉郡事迹考》钱志熙
《论永嘉郡城的规划思想及学术意义》丁俊清
《从郡县沿革探讨东瓯都城地望》佟珊
《郭璞永嘉郡卜城史实不容否定——与侯百朋先生商榷》胡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