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外部激励对人们不感兴趣的事情,有微弱地激励效应,但各种实验证明,这种效应并不明显,没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事实上,德西派的心理学家认为,即使让孩子完成“无聊的”、“没有内在兴趣”的任务时,依然不要采用外部奖励。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无从得知孩子会在何时逐渐产生内在的兴趣,而使用奖励,几乎会损坏这种转变发生的可能性。
另外,你怎么能肯定孩子一定不会喜欢这件事呢?或者说,你一定是希望孩子没有奖励就能真正喜欢这些事情,对吧?所以我们更应该选择一些安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自主性是形成内在动机的关键
你一定会问,如果孩子就是对一件事情不感兴趣,怎么办?德西提供了一个最明显有效的方法:“给与自主性”,用三步法就能解决:
第一步,坦诚地承认这件事情确实无聊、或者看起来没意思。
第二步,和孩子聊聊做这件事长期的意义。
第三步,在具体怎么完成这件事情上,尽可能地给孩子一些自主权。
举个例子,如果你希望小朋友培养阅读的好习惯,与其搞一个小红花板,或者承诺一个大玩具,不如跟孩子这样聊天:
“我知道你觉得每天要看半个小时书很费劲,不如看动画片那么简单轻松,但是你要知道,读书能给你更多的知识,而且书里面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当你读多了,会发现他们能带领你去看到更精彩的世界!这样吧,咱们约定一下,这半个小时内,你要看什么书,完全由你自己决定!(或者我们可以每个月去书店一次,你可以自由挑选任何你喜欢的书,怎么样?或者你来挑选一个你喜欢的阅读灯/椅子?或者你来定每次读多长时间等等)
这种自主性能产生的动力是非常强大的,最终我们希望孩子获得自主的掌控。方法:倾听孩子的感受并和孩子一起找解决方案、甚至是开家庭会议或者尽可能地给孩子两个选择等,这些方法背后的原理都是激发孩子的自主性。
外在奖励完全不能用吗?
其实并不是的。实验证明,当这种奖励是惊喜的时候,对孩子而言,是没有负面作用的。比如,如果你某一天突然带回一个小汽车,告诉孩子,这是由于之前他这个月每天吃饭时间比一个月以前缩短了很多,这对孩子就是一个正面鼓励。
但是,如果这是一个预先告知的奖励,那就走回老路子了,会对孩子的内在动机有害而无利。
面对各种教育方法,很多家长判断的标准就是灵不灵,按照某种方法做了,孩子依然不听话,那么这种方法就没用,这是我听到过最多的家长反馈了。但是,教育孩子并不是为孩子寻找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外在奖励方法的流行,最根本的原因莫过于立竿见影的效果。
可见,在教育中,要抗拒那些短视的做法,是需要定力的。愿我们都能成为为孩子二十年后而不是二十秒后负责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