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野鸟形态图鉴》,开启孩子的观鸟之旅

文|弥小木

最近我家老二,多了一个兴趣:观鸟。

他倒不是无缘无故就有了这个兴趣,而是因为参加了一堂《观鸟十二时辰》的讲座。那堂讲座上,老师分享了一天不同时辰的鸟类。

自老师的生动分享之后,老二心中种下了观鸟的种子。

想观鸟,当然少不了要增加对鸟类知识的了解。

所以,家里有了这本《野鸟形态图鉴》。


《野鸟形态图鉴》是毕业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的赤勘兵卫,用画笔分享的51种野鸟形态。书中的内容,由浙江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钟悦陶审校。

终于可以细细观察了

观鸟这件事,对于小白来说,有两个难题。

一个难题在于,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眼前的鸟,小鸟已经自顾自飞走了。

每一次,老二都是以“啊,还没来得及看呢”悻悻结束。

另一个难题则是对鸟的不熟悉,眼前飞过一只鸟,想知道是什么鸟,却又不知道如何确认。

那天咨询了分享讲座的老师,老师说有手机app可以扫。手机app扫鸟,也讲机缘巧合,不是每一只鸟都乐意等着人来扫。

解决这两个难题,对孩子来说,阅读相关书籍比较友好。

手捧《野鸟形态图鉴》,终于可以细细观察鸟类。在书本中,再也不用担心,鸟儿会在下一秒就飞走。


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想看多久就看多久。

一本《野鸟形态图鉴》,开启孩子的观鸟之旅,刚刚好。

内容专业又细致

为什么会给孩子选这本《野鸟形态图鉴》?

第一眼是因为对出版社的书比较熟悉,相信书的品质。第二则是这本《野鸟形态图鉴》,在“豆瓣热门鸟类图书”排行榜中排第五。

《野鸟形态图鉴》拿到手,果然没失望。

书中对鸟的描述专业又细致。每一种鸟类,都有整体与细节的图片展示。


除了图片展示,还有文字解说。文字解说,又有点特别。特别在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正文的解说,一部分在书本的末尾解说。

有什么区别?正文解说,围绕鸟类的形态介绍。书末尾的解说,则从分布、生态等方面介绍。


作为读者,阅读这两部分内容,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正文的解说,有种感性,这部分文字中,有部分会分享画的鸟与作者赤勘兵卫相遇的场景。文末的文字解说,更为理性。

在一本讲鸟类图鉴的书中,既感受到感性,又感受到理性,这样的阅读体验很奇妙。

除去这种奇妙的阅读体验,《野鸟形态图鉴》在内容上的专业,让阅读者对鸟类多了很多的了解。

温暖的自然之心

我们总对孩子说,要保护大自然,保护鸟类。

我们对孩子说的话,孩子真的听进去了吗?

未必。

因为作为大人的我们,对于不了解的鸟类,做了什么能让孩子直观看得见的保护动作了吗?

好像没有。

但《野鸟形态图鉴》的赤勘兵卫有。

在《野鸟形态图鉴》的序里,赤勘兵卫分享了画鸟的原因与经过。能让赤勘兵卫仔细画的鸟模特,大都是接受救助的受伤野生鸟。另外,在书的末尾,有兽医具体救助鸟类的内容分享。


虽然《野鸟形态图鉴》的书名是“图鉴”,但从头看到尾,赤勘兵卫无时无刻不在告诉读者,他是如何保护鸟类的,他是如何做的。

比起我们和孩子的口头表达,阅读《野鸟形态图鉴》,给孩子带来保护鸟类的感受更为直观。

阅读《野鸟形态图鉴》,孩子收获的不仅仅是鸟类知识,还有感受爱鸟人士是如何保护鸟类的。

写在结尾的话

打开《野鸟形态图鉴》的第一页,老母亲就闹了个笑话。

《观鸟十二时辰》的讲座中,给老二留下很深印象的鸟是:小鸊鷉。

所以,打开《野鸟形态图鉴》时,老二第一句问的就是“这本书里有没有小鸊鷉?”

老母亲扫了一眼目录,脱口而出:没有。

好笑的地方来了。

《野鸟形态图鉴》分享的第一种鸟就是——小鸊鷉。

老母亲自认为没有,是因为不认识“鸊鷉”这两字!

后来是怎么发现这个错误的呢?

因为字不认识,不知道怎么读。查了才知道,原来老二口中的“小鸊鷉”,就那么明晃晃的呈现在《野鸟形态图鉴》的第一页!

知道的那一刻,老二看向老母亲的眼神,老母亲能记很久。

小鸊鷉啊小鸊鷉,这下,让人记得很牢了。

当然,看完《野鸟形态图鉴》,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小鸊鷉。

Hi~我是弥小木

过好当下最要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