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创造类型小说,你偏好哪一种?这一类型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部作品?评价这部作品。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的脑海里居然没有“类型小说”这个概念。因此我查阅了百科,得到如下解释:
类型小说则是指那些在题材选择、结构方式、人物造型、审美风格等方面有着比较定型的类型化倾向的、读者对其有着固定的阅读期待的小说样式。
从定义里摘出“类型化倾向”这个词语,回顾我之前写过的小说,根据风格或者背景来区分,居然五花八门,有童话、武侠、欧风,甚至还有同性题材。这种情况导致我无从下手选择一个“类型”。但如果换一个思维,抛开风格和背景,审视每一篇小说,我发现之前对于类型小说的理解还是太过狭隘。
风格和故事背景只是实现“类型”的形式,掩藏在这些表象之后的故事内核,才是真正定义“类型”的关键。
那么,按照这个思路,我就能够定义自己一直在写作的类型小说了:
禁忌、狂乱、略显黑暗的情感类型小说
此类型小说通常刻画的都是极致扭曲的情感(爱情居多),一切血腥、恐怖、阴暗的情节铺设只是为刻画主人公之间的情感服务,因此不能归于暗黑或者恐怖小说之列。这种病态的情感一旦达到极致,就能让读者抛开黑暗残酷的外壳,被主人公之间扭曲却热烈的情感深深打动,甚至会自动忽略哥特惊悚的部分,读完只牢记“这是个感人至深的悲伤爱情故事”。在这一方面,我中学时代最爱的名著《呼啸山庄》可谓个中翘楚。
过去我看过的成套武侠小说和旧小说,许多故事都已经遗忘。但一提《呼啸山庄》,我脑海里会马上忆起它所有的故事脉络人物形象,甚至包括故事里充当讲述人的老保姆、恶毒的男仆约瑟夫都很鲜活。这固然与小说中人物较少场景狭窄有关,但同样是这种布置,我看韩剧家庭剧就永远记不住情节,而《呼啸山庄》的故事却能让我铭记终生。
抛开它的文学价值不谈,受译本的影响,鉴赏文字语句也无从说起,它也没有所谓的“金句”,因此不受中小学语文教辅欢迎。在此书问世之时,就曾因为故事内容怪诞扭曲而饱受批评,直到一个世纪后才大放光彩。现代人读这本原著(不是删减本或者电影美化版),尚且都会感觉扭曲极端,何况当时保守的评论界。
那么这本书“扭曲”在哪里呢?《呼啸山庄》讲述了一个结构简单的故事,涉及两个山庄三代人的爱恨情仇。但争家产、报仇、阴谋不是重点,重点——故事核心在于,男女主人公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的爱情。即使女主人公凯瑟琳在故事中段死亡,但就像这本书的开头一样,她的“鬼魂”始终笼罩着全书每一个角落。
详细故事情节在这里我不做赘述,相信很多朋友也都读过。个人拙见,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把一个明明非常扭曲、极端、阴暗,与美好完全不沾边的爱情故事,结合着狂风、暴雨、原野、山庄,还有哥特式的鬼魂,带着一丝神经质的疯狂,塑造得凄美又动人。男主人公希斯克里夫恩将仇报、暴虐残忍、冷血无情,是个十足的强盗、刽子手,但他在开头呼唤凯瑟琳的鬼魂时的深情、和最终绝食而死的下场,却又令人动容。女主人公凯瑟琳也不像传统的“模板式女主角”,是个美丽、大方、善良、聪慧的姑娘,相反,除了美貌之外,她粗野、自私,而且神经质,她爱着希斯克里夫,却贪慕虚荣嫁给林顿,在希斯克里夫衣锦还乡之后,她又厌弃林顿,她折磨着两个男人,自己也饱受爱情的折磨,最终发了疯,生下女儿后一命呜呼。
这个故事一点也不伟光正!一点也不甜宠!一点也没有正能量!
但这是个好故事。
让我们跳出语文教辅分析名著必然是“反映了社会黑暗”、“折射了xx世纪x国社会的xx现象”的怪圈,甚至跃下道德高地,单单分析这个故事本身,作为一个以爱情为主,争家产阴谋为辅的故事,它显然很优秀。男女主不是传统爱情故事里的“模板式主人公”,但形象鲜明,代入感强,男主从一个穷屌丝逆袭成高富帅还颇有点当下流行的“爽文”感觉,虽然他邪恶、残暴、自私,但因为有之前童年的悲惨遭遇作铺垫,使他的报复显得合情合理。他虽然原则上是个恶人,但却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以至于对他产生同情。女主凯瑟琳的小虚荣、好面子、神经质,很符合现实生活中一个刁蛮小女孩的形象,虽然是她的摇摆不定最终导致了三个人的悲剧,但读者不会认为是凯瑟琳的错(本质上乃是因为时代背景和阶级差异),反而会为她的香消玉殒感到惋惜。
好的故事,不是建立在一个多么宏大的时代背景下,不是需要揭露多么尖锐的社会矛盾或者人性的黑暗,也不是一定要歌颂友谊的纯真和爱情的美好。好的故事在于这个故事本身,人物是否鲜活,情节是否动人,无关道德,无关风格,无关美好与否。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故事。
希望无论何种风格、背景,只要是好故事,都能得到欣赏,不至明珠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