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2016年中国高考正式拉开大幕。中国940万考生7日走进高考考场,用12年所学为自己献上一份无悔的“成人礼”。这是他们青春必经的驿站,也是由稚嫩走向成熟的奋力一搏。但在一年之后中国的机器人也将在2017年6月7日奔赴考场了!而且还给自己立下了大学一本的目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公子义为你一一解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人工智能领域成为人们聚焦的热点话题,2017年的文科高考生们即将迎来一位人工智能竞争对手——高考机器人。高考机器人是由国家863“超脑计划”牵头研制的机器人,它的目标是要超过重点本科分数线。
在2016年过去的五一,备战数学的高考机器人一刻也没休息,一直在进行答题练习和自学,解答北京市往届高考试卷拿到了115分的成绩。
而在高考之前首先要让机器人了解到我们的教学大纲和考试规则。要告诉机器人知识的规则,是什么定理、什么公式、什么条件等等。训练他的时候会把很多知识点建立起一个知识库。通过知识库他会学会通过这样的题目可以关联到几个知识点,怎么解、怎么思考、怎么求证,他会一步一步去算。
遇到新题的时候他会按照原来的路径解答求证看行不行,如果证明出对了,他就会了,会了以后他就记住这条路径是可以通的。系统里如果没有设置阻拦的话,他能做出很多种一题多解的答案。但是如果参加高考或者中考。解出一种答案他就会终止。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一点一点在试,机器人每天都在自己训练。
机器人是如何复习和备考高考的呢?
对于机器人来说,最难考要数语文的考试了,而语文的主观题尤其是作文,高考机器人怎么应对呢?,公子义研究发现在国内外的“机器人写作”技术都日渐成熟,在美国硅谷就有一个“经济新闻的自我报道”项目,先给机器人几个信息关键词,它会按照经典的经济新闻模式进行整合报道,让人完全看不出来是机器人写的。,由于语文作文的得分点中,立意新颖、有深度仅占几分,机器人读题后,分析关键词再进行写作,并不会影响文章的谋篇布局以及内容,仅仅是情感和情绪有所欠缺,不会导致大的扣分项。
公子义发现,智能机器人在理解题意建模之后,将会作出一篇“中规中矩”的作文。因为机器人没有情感,它们无法对一件事情产生感动或厌恶的情绪。所以即便是针对某一社会热点事件的评析,机器人也不会写出带有情感倾向的文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机器人写作就是“八股文”。对于智能机器人来讲最难的就是如何写一篇上下文连贯、逻辑清晰的文章,这就体现了智能机器人理解语义、语境、前后文字间关系的能力。
中国机器人高考备考的难点在哪里?
高考机器人其实是人工智能水平的试金石,技术关键在语言理解和知识推理。高考机器人需要通过推理建立知识库,而不是市面上常见的学习机储存的题库。举个例子,当解答鸡兔同笼的试题时,高考机器人不仅需要读题、理解,也需要掌握知识之外的常识,即鸡和兔分别有几条腿,这些最基本的常识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
2017年机器人参加高考有什么优势?
高考机器人”明年数学考上一本很有信心。他说:“普通学生一天做100道题,人工智能可以一天做几万道题。它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分析人类看不出来的规律。”
根据公子义的了解,中国的高考机器人计划在2020年考上北大、清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核心是将老师的教学智慧和经验转化为机器认知。机器人能精准采集学生书写的原始笔迹,对笔迹进行自动识别,利用构建的知识库,及时对学生答案正误、错误知识点、错误原因进行智能判定,将前后答题步骤进行逻辑推理证明,实现一题多解下的判定和评测,甚至是对初等数学主客观题的自动评测。
为不给考生造成困扰和保障考试的真实性,在考试期间,考试机器人并不会进入真正的考场,而是在一个特定、封闭的空间,在公证人员、工作人员等见证下,与学生们同步进行答题。
与人类理解问题的思路不同,机器人从读题到解题的“思路”为:理解题意——建立模型——解答问题。也就是说现在的智能机器人可以理解作文的题意甚至写出一篇作文,却无法突破图形题读题的“魔咒”,因为建模的过程太复杂。
AlphaGo则是在庞大的计算量上加入感知智能,即用大数据分析判断棋盘的整体局势、对手的战略风格,以产生最高效的应对策略。但以高考机器人为代表的认知智能则需“能理解、会思考”,其核心是语言和知识。语言产生知识,知识产生推理,推理发展出学习、思考的能力。正因为如此,高考机器人并非简单的是一场考试。
公子义【微信号gongzi348】80后,90后心理研究专家,9年大数据研究,专注于移动互联网,热爱写作。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