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姐这个人吧,随我。
爱好广泛——却泛而不专。
虽然性子懒散温吞,可对世界还总是充满了蔫蔫的热情,能让她两眼放光可太不难了。
所以她搜罗了各种各样的……物品:
各类彩笔、黏土、拼图、颜料、针线、玩具、艺术品、植物、画册、储物盒、笔记本、布头、扣子……
然而此人喜新不厌旧,各种宝贝只进不出,一个上下两层的卧室陪了她十年后——终于成了一个宝藏和垃圾堆的混合体房间。
并且,此人界限感日渐增强,不允许别人插手房间内务——我就忍着。
忍无可忍,便无需再忍。
趁着她出门七天夏令营,我出手了。
干了整整一天,汗流浃背。
脑力体力一起全力开动,
终于重现了一个清爽的卧室。
当做送给她夏令营归来的礼物吧。
以上为流水账,有调侃。
不要随意复制,有风险。
其实有更重要的部分,如果忽略,会引发青春期与更年期的决裂战斗。
——经验分享——
1.提前培养这方面的信任度。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飞速萌发,是否能够允许父母继续参与她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亲子关系怎样——是否彼此亲近?是否彼此信任?父母是否能让孩子感觉到“无论父母做什么,我总是基本被尊重”的?
这些功课很重要,同时又非一日之功。
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其实是过往十几年童年时光里家庭教育的试金石。
所以,希望青春期还能对孩子“偶尔伸手”,尽可能早的开始用心呵护亲子关系吧。
2.提前申请沟通,获得允许。
如果跟孩子的关系蛮好,沟通基本顺畅,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某些必要的事情上,继续保持参与孩子的生活。
不过即便如此,在我们打算“伸手”的时候,也要提前申请。不经允许擅自而为,非常容易激惹到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怪力乱神”,本来家长认为合理的事情往往弄得彼此很不愉快——谁都没有错,只是没结果。
3.给足时间处理个人隐私,然后开工。
当孩子允许父母“帮助自己”,也建议父母们给孩子一段时间做准备,即使孩子没有要求。
我给参姐收拾房间之前,给了她一个晚上的时间,让她先把不希望被别人看到知道的“部分”处理好,然后告知她我会在她收拾好以后,帮她做个大清理。
孩子一开始还没有觉得有什么必要,但她自己处理好以后,贼兮兮的跟我说:“妈妈,幸亏你提醒了我,不然我有好多尴尬会露馅儿……”
这个过程,对孩子其实即是一份尊重,也是一份提醒和示范。我想,她以后也会慢慢学会:通过等一等,尊重他人的隐私。
4.归类、安置、清洁,只丢弃“安全废物”。
开工干活,这其实就进入了“技术层面”。我猜家务活儿,对多数父母来说并无难度——难的是,对孩子的物品无从下手。
我的顺序: 归类——安置——清洁。
把所有物品分好类别,在这个过程中,会自然梳理出很多“安全废品”,比如显而易见的破损文具、已经过期的教辅资料、明确没兴趣但没来得及处理的衣物……等等。
把“安全废品”全部清除。
剩下的物品分类摆放,按照“取用方便”的原则,比如琴谱放在钢琴上,文具放在书桌前的架子上,内衣放在楼上床头的柜子,外衣放在楼下的衣柜里,平衡车滑板等玩具放在橱柜最下层……等等。
然后开始彻底打扫。
5.“感觉废物”单独搁置,等待主人决断。
在收拾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不好决断的——我们觉得“毫无用处”,可隐约觉得孩子未必肯丢弃——那么就找个袋子,统一放在里面,等待孩子自己决断。
我常用这个方法,结果也常常不同——有时候孩子允许丢掉,有时候孩子坚持留下——这个过程尊重一个原则就行: 父母真诚表达想法和建议,要求孩子认真听取并思考,然后,最终,由孩子做决定。
这个过程,可以让孩子学会听得见别人的意见,能够多角度思考问题。前提是,我们真的最终尊重并尽量欣赏她的决定,孩子才能在下一次沟通时,没有负担和压力的听听父母的建议。
6.这只是一个特殊的礼物,目的是表达爱和示范,而非代劳。
帮青春期的孩子收拾打扫房间,其实和其他很多事情一样——这并不是溺爱和纵容。
在孩子不太懂得、不太熟练的方面,父母能够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陪伴和帮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传达“这是我们爱你的一种方式”,以及“你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去表达你的爱”,示范给孩子“生活的技能”甚至“相处的模式”。
爱不需要理由,但需要学习。
爱是什么?当我们一次次经由孩子和自身的成长看到本质后,再回过头——无非是生活的细枝末节。
在细枝末节里相爱,就仿佛树根在泥土下不断的盘织交错。
生活。回到生活。
让孩子触摸生活,才能触摸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