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心脏病是2005年由德国的Horst Sievert教授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解剖异常引起心脏内部组织及其发出血管的改变而造成心血管病理生理变化,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我国的葛均波院士在2005年CSI大会中指出:结构性心脏病的是指任何心脏结构的异常,任何与心脏和大血管结构有关的疾病。
广义的结构性心脏病是指除原发心电疾患和冠脉疾病以外导致心脏结构的异常的疾病,即经超声心动图、核磁共振成像、运动负荷试验、心内膜活检等现有的客观检查及尸体解剖能够发现的心脏结构异常;狭义的结构性心脏病是指解剖异常引起心脏结构的改变所造成心脏病理生理的变化。
临床常见的结构性心脏病有: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氏四联症等);心脏瓣膜病(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等);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并发于其它疾病或者外源性的心脏结构异常(室间隔穿孔、室壁瘤、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等);并发于其它疾病的导致心脏功能的异常并通过改变心血管结构可得到纠正的疾病或状态(如房颤导致左心耳功能异常,心力衰竭导致心脏功能的异常);其他:心脏内血栓、心脏肿瘤、心包疾病等。
不同影像检查对鉴别诊断结构性心脏病的价值
1. 胸部X线检查:普通胸部X线检查心影可示各房室大小是否正常,在肥厚型心肌病中X线检查可示左心室增大。
2. 心电图检查:原发心电疾患发作不属于结构性心脏病范畴,但结构性心脏病发作时可并发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的心电图表现变化多端,发现心电图检查异常时可结合其他辅助诊断谨慎判断是否符合结构性心脏病诊断。
3.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临床上主要的诊断手段,借由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脏各房室大小、房室壁及心脏瓣膜厚度、间隔缺损情况、心脏邻近大血管走行情况等,也可定量测定瓣口面积,计算血液流通情况。
4. 核磁共振成像:对于左室整体功能的评价,心脏磁共振比超声心动图结果更准确可靠,各种解剖结构异常可进一步清晰显示。
5. 心导管检查:拟经手术治疗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可以实行心导管检查,显示瓣膜缩窄的部位、长度以及对应侧支循环的情况。心导管检查也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诊断,除可见原有畸形外,也可判断心脏内血流的分流方向。
6. 心肌活检:轻症患者一般不适用,但对于病情危重、治疗反应差且不明病因时的患者可采心肌活检,若发现心肌淀粉样表型或出现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等可确诊心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