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友在画图,我在看书,一本名为《游戏力》的书,书中有说到打闹,对抗以及类似较为活跃,具有攻击性的游戏,这类游戏不但可以考验自己的体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好斗行为,更重要的是能把他们的恐惧,犹豫,愤怒等情绪合理释放出来。
看到这里我在脑海里努力搜索着和孩子玩这方面游戏的画面,很遗憾,这种画面很少。而且我觉得这种游戏更应该和爸爸玩,爸爸就是孩子力量的来源最重要的一方。
于是我急怱怱的走到队友旁边,把书放在他面前。对队友说:“你看,和孩子玩游戏多重要啊,可以增加你和孩子的联结,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疗愈孩子的伤痛,在游戏中的笑声可以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其中打闹,摔跤这类游戏既可以增加他的力量,也可以整合他的情绪。可是你从来都没有陪孩子玩过。”
说到这里队友停下画图的手,转过头来看着我说:“什么叫从来都没有。”我说:“你有陪他玩过这样的游戏吗?”队友说:“你每次都这样说,从来,总是,这些都太绝对了,我是从来都没有吗?只是比较少而已。”
听队友这么一说,我回想一下好像和队友沟通时我确实喜欢用:“你总是、、、、、你从来、、、、”这些词来对话的。
我觉察一下,如果别人一张口就全盘否认我,我也会不服气,自然而然的启动防御机制,就想着为自己辩解,逃离或对抗对方。接下来无论对方说得多好,可能都无法听下去了,要不就进入权利之争,要不就关闭心门不愿再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沟通模式,但是确实是没有什么是绝对的。 以偏概全,一棒子打死这种一上来就把沟通之路堵死确实不是明智之举。
像今天我和队友沟通的目的就是让他明白陪孩子玩游戏的重要性,从而多抽时间陪一下孩子。可是我一上来就给队友下了定义,定义他是一位从不陪孩子玩的爸爸,我想一个给下了定义的人是没有改变的愿望的。
如果我们能持一种开放的态度,用空性来看待事情,而不是在大脑设定好一切,那事情就有充满无限的可能,相信沟通起来也就顺畅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