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春看连翘——黄,夏感清凉——绿,冬赏雾凇——白,老天果然是偏爱秋天的,要不怎会让它如此多彩?又到了一年中最适合赏秋的日子。
今日行程:七星台秘境+百丈崖半环线,全程约13km,拔高700
等车
这是第一次跟浪队爬山,加群以后发现队友基本都不认识。一早到达上车点,等大巴车的人真不少,一身户外装扮,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户外同好。
因着相同的爱好,大家很快打成一片、聊了起来。最近户外都是去看红叶的,有的去劈山线,有的去郭家庄线,而去踏浪百丈崖的就只有我自己。
在清晨的冷风中送走了一波一波的新朋友,终于等来了我的大巴。
浪队拿着麦克发表户外宣言,还赠送我们一个加餐——踏浪户外的红叶秘境(简称浪境),说完又给大家发免费试吃的浪牌风干鸭(先别馋味道,稍后再表)。顿时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觉,我是不是上错了旅游大巴?
"浪境"
说话间,大巴在山路间盘旋,眼前忽地闪过一片红山头,还没等反应过来,它又不见了,大巴又拐过两个弯停下了。这就是今天的第一站,上文提到的踏浪秘境。听车上的小姐姐说,这几周来看了几次了,数着上周最盛。
阳光照着一条米宽的土路,从公路一侧延伸向下,路边稀稀拉拉有了一些红叶,远处有一片山头呈现出了一片红,但光线和角度有点影响观感,看不真切。继续往前走,路边的红叶越来越多,有时拢成一段红叶的隧道,有时又和绿叶黄叶参杂出一片斑斓,有的红叶正傲然艳丽着,一些叶子已如昨日黄花,只剩凋零。
在浪队的指示下,我穿过小路往前环绕回去,小路之前被野草铺满了,这几周被队友们踏了出来,虽已踏出路痕,但每走一步也得高踢腿。
前行途中遇见一队友小哥,我俩结伴往前走,只顾低头走路,却忘了抬头看景,等到发现右前方有一满坡红叶时,已错过了最佳拍摄点,错过了最美欣赏位置。后来看群友照片,发现那片山坡红得很饱满,光线也好,像极了一堵铺开红毯的高墙,但又比红毯墙灵动,立体,一阵风过来,叶子悠动,颜色会随着光线变化,任多么高级的地毯也是做不到的。
济南青
大巴继续载着我们往本次活动的目的地——百丈崖水库走,隐约听到我后座的几个哥一直在聊跟山有关的事情,当说到黄山,我一下来了兴致,便留意听了听。
他们聊到济南有一种石料很稀有,名叫“济南青”,是一种黑底带微小的白点的花岗石,原产于华山镇。
回家查了查,因为“济南青”很畅销,导致过度开发,济南的很多山体都遭到了严重破坏,譬如现在的卧牛山公园,曾经的它山体形似一座卧牛,后来被开采成了一堆牛骨,遍地碎石、大坑。最后,甚至沦为了垃圾场。直到2012年修建公园才得到修复和保护。
百丈崖水库&东车厢村
话题说远了,收~~
等到眼前出现了一片水域——百丈崖水库到了,水库中心有个小亭,远处还有一溜小艇联排停在水边,被队友老李一拍,意境拉满。
从东车厢开始爬山,东车厢村邻着水库,乡村建设做得挺不错,屋舍外墙画着一些风格特异的画,还有很多民宿,可能在不久前火过一阵,但如今这些民宿都有了衰败的意思,有的院落锁着门,院子里已被野草覆盖,想必已很久无人居住了。
我们的路藏在村后,我们得穿过窄窄的水泥坡道往上拔高。坡道很是陡峭,走起来颇辛苦,这样的道到了冬天下雪后是能“打出溜滑”的,上行嘛,就得靠绳子拉了吧?
漫漫登山路:石柱山、黄草顶、大寨、小寨
来到山前,开始正式爬山,这一片看着都是页岩,碎片的小石子满地都是,路痕却不明显,浪队和几个队友开始找路,有时需要穿荆棘,过酸枣林,其中一小段上坡地面很陡,却无处可抓,周围全是带刺的树枝,手往前伸了伸却不敢往下放,只能一点一点往上挪。
这时浪队发话了:“加油啊~~不要放弃~~坚持坚持~~上去就是十二马路~~”此后的一路,浪队的大嗓门一直在山间回荡,偶尔还有回音,如果能加上点旋律,估计对面山上的姑娘就来对山歌了。
拔高上来后,回身相望,山下的风景一览无余,左边远处的百丈崖水库躺在山峦之间静静不语,刚刚远离的东车厢房舍错落有致,右边山坳里西车厢和十八盘一村占据着山脚一隅,各相遥望。身后的石柱山正在召唤我们。
正如浪队所言,上了山顶再拐过弯,便是坦途了。泥土混杂着石块的消防通道走起来很是轻松。前天刚下过雨,泥土还有些松软,踩上去有些回弹,但走久了就觉得腿沉了许多,并不是累的,而是鞋底——顺脚牵羊——带走了好多泥。偶尔一个水洼,需要保持平衡,走路中间凸起来的“独木桥”。
石柱山正像一根大柱子,立于环山之间,茕茕孑立着,山下还隐约有条蜿蜒的小路通向山边,听浪队说以前还有人往山上搬材料,盖房子。他成功了吗?为何又中断了?还是房屋倒塌了呢?
大家在路边观景点和石柱山打卡,旁边独立着一块残破的石碑,字迹已很难辨认,隐约能看见写着“道光拾肆年…”,在这荒山之上还发生过什么值得碑记的故事吗?它已随时间的流逝,不为后人所知了。
黄草顶曾是一个小山村,如今只败落地只剩几处无顶残墙,大概还有个房子的模样。黄草顶对面就是赵家岭,我随着浪队和几个大哥来到崖边观望,赵家岭的红叶正在慢慢变红,山间红的绿的黄的各种颜色相间其中,有种清新的感觉,估计到下周会更美。
在路边吃路餐,尝了尝浪队的风干鸭——麻辣咸香、嚼劲十足,很是适合就酒,对山当歌岂不乐哉?
饭后,隐隐觉得山崖下有种斑斓的色彩在吸引着我,走近一看,好一片美丽的山谷,这里离着赵家岭不远,恍然大悟,我们所在的正是从赵家岭方向看红叶最好的山头。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看不到自己所在山,山泉闲人的无人机发挥了大作用——上帝视角——为我们补上了一场最美的秋色盛宴。
下午拔高草顶,踩着软软的草很是舒服,就怕草里隐藏着怪石刺客,就为让你崴脚;踩着倒伏的芦苇荻花,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斜切着大寨一侧的山路绕行,碎石底覆着松针土,路是倾斜向山的方向,很不好控制平衡;沿着极度陡峭的废弃石台阶下行——它居然有个大气的名字:寒武天梯,而大寨小寨也有个官方名:二郎山;最后从一片红叶林中穿过,在红叶的光影中,人也被衬托得格外的美——团圆沟村的红叶也不输谁。
下山
走到柏油路上,看见红山翠谷的观光车来来回回运送游人,这才意识到我们这是绕着翠谷景区走了一圈呀。哈哈,免费的午餐真好吃。
集合点在官营的路口,趁着等队友的空,我去村里转了一圈。村子很大,隔着层层叠叠的房子后面又修了一条不算窄的村道。村里能见到的都是年纪挺大的老人,一脸和蔼,或干着农活,或聚堆聊天,还有一个貌似脑梗后恢复期的老人正推着轮车一步步往前挪。村口有一排动物圈场,两只羊咩咩叫个不停,一群鹅“该啊该啊”地应和着。——好一派田园晚景图。
人物群像
一位穿白冲锋衣,扎头巾的大哥,颇有文艺范,怕后面队友跟不上,跑到最前想法压着速度;又主动请缨走在最后,护卫队友下山,井然我们的副领队。
一位不到10岁的小驴,看起来文静柔弱,一点不输大人,我们下山回望,她还在半山腰,不想半小时她便下得山来。
一位在山上飞奔的大哥,一路在前面不见人影,我们下山时,他已走到了西营,足足比我们多走了1倍的路程。
四十五位队友个个体力不差,拍照水平高,队伍相当整装。
最后
最近读七堇年的《横断浪途》,对她开篇的一段话相当有共鸣,或者说找到了一种自我宽慰的认同感。感谢队友一同赏秋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