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天的时间整理出来的读书笔记——思维导图结合文字,有生以来第一次,除了小窃喜,还有紧张、心虚,所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出来给你。
通俗心理学读本《少有人走的路》试图解决的,正是第三个问题。
人与内心的问题,这个命题着实宏大。如何论述,才能避免落入泛泛而谈的窠臼,与当下时髦的快餐励志类书籍有所区别,这得从作者本人谈起。作者m·斯科特·派克是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曾在美国政府部门和美军日本冲绳基地行医,治愈了成千上万名心理病患。上世纪70年代,他根据近20年的从医经历,完成了这本心理学著作,该书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雄踞20多年,亨誉全球,创造了出版界的奇迹。
《华盛顿邮报》的书评不吝溢美之词: “这
本书是出自上帝之手”。 佛教说,“挫折是人的逆增上缘”,增上是帮忙的意思,以各种方式帮助人就是增上缘,增上缘又分为顺增上缘和逆增上缘,后者是用打击来造就人。把人生看成一个逆增上缘接着又一个逆增上缘,就不会怨恨,不会绝望,也不逆来顺受,而是不会怨恨,不会绝望,也不逆来顺受,而是如巨石下隙缝中顽强的野草,从苦难中吸收超越与成长的养分。
人人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同。作者并不讳言,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他本人也曾经接受过心理辅导治疗,这在心理咨询业发展较为完善的美国不足为奇。然而,在把面子看得比里子还重的中国,承认自己内心住着魔鬼需要勇气,崔永元公开自己得了抑郁症时便舆论哗然。也许,我们的心理疾病还没达到爆发出生理症状的程度,但是不可否认,不管我们们表面看上去多么健康,心灵进化到何种程度,我们的身体里始终有一个病态的自我—它或大或小,它畏惧改变和努力,它不惜任何代价,规避问题,逃避痛苦,只愿享受舒适,这种可怕而消极的力量---作者谓之“熵”,在心灵进化的过程中,始终与我们对抗,阻止我们心智走向成熟。
作者认为,这股熵的力量,就是我们心理问
题的根源,其表现的症状可能截然相反:有人为自己强加责任,缺乏勇气和个性,让自己活得痛苦;有人不愿承担责任,缺少自主判断和承担责任的能力,让别人活得痛苦。
前者规避问题,以为承担一切就万事大吉,
其实做法简单粗暴,问题依然存在;后者逃避痛苦,遇到困难慌不择路,望风而逃。两种症状或轻或重,人人有份。环顾四周,“好好先生”不乏其人,“溜肩扯皮比比皆是;再扪心自问,自己也难免在不同人阿角色中交替出现上述症状。人人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同,确实不是危言耸听。
其后,作者的分析更进一步,他提出,大部分的恐惧与懒惰有关,大部分心理问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惰性导致的。此言不虚,举个切身例子,作为一名新手司机,笔者对侧方位停车尤其犯怵,归根结底其实无他,懒骨作祟。恐惧,往往是因为懒得付出努力,懒得解决问题,懒得适应新环境,懒得学习新知识,懒得涉足新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灵的成长必然是违背本能的,要实现自我完善,必须直面这种本能部分和理性部分的不调和,不断削弱内心熵的力量。
战术上积极,高举自律旗帜
对人生、对自我,作者希望我们看得惨淡些、姿态谦卑一些,对困难和不足预估充
分,但在行动上,作者提倡高举高打,一词以蔽之就是“自律”。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和主动的态度,坚毅、果敢地去解决人生的痛苦,从学习与成长中获得益处。话虽如此,稍嫌空洞。因此,书中作者根据心理咨询临床经验,总结了自律的四个有效技巧,即“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这几个技巧顾名思义不难理解,但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道出了新意,有两点使我深受启发。
一是不断修订内心地图。
心理学把内心坚守过时的观念,对现实漠然置之的情形称为“移情”,“移情”是不少人的通病。
作者用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比喻—我们内心对现实的观念就像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正确定位自我,知道往何处去;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我们常常守着一张旧地图,用旧坐标进行判断和定位,殊不知早已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在心智成熟的道路上,难点就在于需要我们不断修订调整,使得地图内容翔实准确。但是,只有少数人能够穷尽一生,持续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一旦新的资讯与过去的观念发生冲突,需要对地图大幅度修正,许多人就感到恐惧,有的人甚至不只被动拒绝新的资讯,还指责新资讯混淆是非。我们花费远比修订地图本身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捍卫陈腐的观念。相对于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自我封闭显然容易得多,但人之为人,就在于我们具有特殊的“大脑额叶”,使我们具有异于其他动物的反省能力。
自古以来凡成大业者,无不把反省作为自己提高修养、提升心智的重要手段,曾子就以“吾日三省吾身”作为修身格言。只有不断内省,才能使我们心中的那张地图越来越清晰,不走或者少走弯路。
二是学会放弃,以退为进。
要使心智成熟,必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取得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学会放弃。
以上是从书中提炼出来的精华部分,我也从书中捕捉到跟我们眼前生活相关的信息,就是人活着,不容易,怎么办?得出的这个问题把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引起我的兴趣往下看,作者提出了四大对策:自律、爱、宗教(信仰)和恩典。
一、自律
自律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自律包括四个方面:延迟满足、承担责任、直面现实和调整。在每个方面,作者都论述了这样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能做到、或者为什么做不到。里面新鲜的信息不多,就不赘述,下面只写写让我特别感慨的点。
1、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吗?
在谈到延迟满足的时候,作者提到了“父亲的罪”( sins of father)。他说:有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完全按照我要求的去做,我就不爱你了”,这种信息对孩子是毁灭性的打击。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脑子里“轰”地一声,我从小就是乖孩子,一直以为要达到父母的期望,才值得被爱,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爱”这回事。因此,走上家庭教育这条路上,多少导师都在言传着“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爱”但是,即使内心渴望,心中期待,我也继续相信,父母爱孩子是有条件的。这是天经地义的,符合人性。看到书里这句话,居然有点像《红楼梦》六十六回里的柳湘莲,听那道士说“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我这才知道,父母对孩子的爱,竟然可以是无条件的,或者说,本来就不应该有条件。可事实上,我们从小到大得到的爱都是有条件的爱。父母的爱有条件才不可思议,无条件的爱才是理所当然。这个认识,对我而言是翻天覆地的改变,我对孩子的爱有了转变,从小没有过的体会,做起来就有难度,因为我并不知道无条件的爱带给我的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2、太过自省是病,得治!
作者在谈到“承担责任”的时候,对比了两种人,都有病。一种人是 Neuroses(神经官
能症),这种人的特点是:一出现问题,就认为是自己的错,自己本来可以做好而没做好。这种人的口头禅是“我应该”、“我本不该”;另一种人是 Character disorders(人格障碍),这种人正相反:一出现问题,就认为是别人的错,怨天尤人,全怪社会。他们的口头禅是“我没办法”、“我只能”我脑子又“轰”地一声。我是那种特别善于自省的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一旦出现差错或者仅仅是问题,马上自责: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怎么改善?我内心的口头禅,真的就是“我本该怎样怎样做,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曾经因此吃了不少大大小小的亏,不得不主动被动地学会了“撕逼”,技巧还很不熟练。但是,遇到问题,我的第一个反应,还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潜意识里,本来是因此有点小骄傲的,以为乐于承担责任是美德。活了30多年,读了这本书,我才第一次意识到,以为所有问题都是自己的责任,都要由自己解决,这是心理有病,得治!
二、爱
作者给“爱”下了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
或他人心灵成长,而产生的自我拓展的意
愿。( Loveis the will to extend one’s self
for the purpose of nurturing one's own
or another' s spiritua| growth.)。在这个定义下,他先解释了爱不是什么。这部分有点毁童年(少女),因为曾经被感动得不要不要的爱与被爱的经历,在作者的定义下都不是爱。
坠入爱河不是爱。师太小说里的玫瑰说:“爱情像瘟疫,来了就是来了”。而在作者看来,玫瑰所说的爱情,不是爱。
自我牺牲不是爱。感动中国的那种父母牺牲自我、为孩子付出一切的爱—比如让我妈当年热泪盈眶的电视剧《丑娘》里的那个娘,并不是爱。这种爱里没有智慧,只有牺牲者的自我满足。
依赖不是爱。依赖一个人,只是因为自己不完整,必须依赖对方、确认被爱才能好好活着。这是寄生,不是爱。
我特别喜欢这部分,摘抄了不少金句,请允
许我那颗少女之心泛滥一下吧:
我们陷入爱河是因为想要摆脱寂寞。
只有在完全接受自己和对方的个性、以及彼此独立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成熟的婚姻,发展真爱。
如果两个人没有对方都能活但却选择在
一起,他们才是真的彼此相爱。
好的婚姻只存在于两个强大而独立的人之间。
在一段建设性的婚姻里,伴侣无论感受如何,都必须经常性地、定期地、有计划地关注对方和双方的关系。
爱的最高形式是完全自由的选择,而不是一致的行动。
真爱的主要特点就是两人必须保持独立性。伴侣互相独立反而能够完善他们的合一。
三、信仰与恩典
要是我没猜错,作者应该是个基督徒,但是
并不是理直气壮、信仰坚定的那种。所以在序言里,他会因为用男性的“他”来称呼上帝而道歉。不知道是因为作者自己的信仰摇摆不定,还是为了所谓的“政治正确”,后面这两章关于信仰的内容,作者欲言又止,我似懂非懂,一句“你只能自行选取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到达人生新的境界,”给人启发和思考。
在这里就简化一下,分享书中得到的结论吧:
所谓世界观,就是对世界的理解。我们的世界观就是我们的宗教。
我们建立怎样的世界观(宗教),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我们的文化。而我们的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们与父母的关系。
信上帝让人幸福,因为可以相信自己的未来是确定的。虽然我不知道未来到底是怎样的,但是我知道我一定有很好的未来。
家长试图通过信仰去控制自己的孩子,建立自己的权威,会造成悲剧。孩子需要摆脱这样的家长。
信仰上帝的人可能会做一些错事,比如觉得自己高尚,但这开不是信仰本身的错,这是人类对上帝做错了事,而不是上帝对人做错了事。
无论从信仰的角度还是从科学的角度看,神迹确实是存在的。比如:
1、人类会建立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让自己实际受的伤害没有本来会受的伤害那么重。
2、人类有下意识,比如在睡眠中知道自己真实的想法,比如脑子里突然而来的想法,比如我们的行为会透露内心的下意识。下意识来自哪里?
3、生命里会有很多机缘巧合,会有很多我们无法预测、无法解释的事件,而这些对我们意义重大。
写到这里,都觉得自己啰嗦了,写了这么多都在给你传递着一个信息:这是一本值得读的心理书籍,它带给你开始思索自己不知道也没意识到的另一面。
少有人走的路——心灵成长,心智成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