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看到董卿曾经主持的那一档著名的节目--《朗读者》出了一个红色的小册子,仔细翻阅之下确实让人大吃一惊。
清华大学几名著名的物理学教授,包括几位院士,他们不约而同要阅读的经典居然是儒家经典--《大学》。
这其实也不算奇怪,因为中国人浸泡在中国文化中太久了,日用而不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尤其是这些大师级的人物,他们能够取得辉煌的成绩,哪一个不是修身的典范,哪一个不具有高尚的品格,哪一个没有“国之大者”的家国情怀。
当今世界,中国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加,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影响力大爆发的年代,我们有世界最多的人口,有着世界上受教育最多的大学生们,现在的内卷中读研读博士的比比皆是,但真正读了《大学》的,读懂了大学的,又有多少呢?
儒家文化有过“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教诲。强调的是在做人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文化,主张“以德治国”,要懂得感恩,要有诚信的态度,要有大爱要爱众人,亲力亲为去做仁德的事,在这些都做好了,再去学习文化。
这也就是《大学》要告诉我们的,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必须要上这个“大学”而不是我们现在的985、211,双一流。这现在大学的概念里,大学里可以学到知识,但要学到智慧,必须进这一所《大学》。
开宗明义,《大学》里告诉我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所谓大学就是告诉我们:人之所以作为天地间最伟大的存在,天、地、人、道之一,很多时候不但要讲“天人合一”,也要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世间最大的学问就蕴含其中。
人活一世类似于草木一秋吗?不,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要彰显作为人的光辉,其作用是通过创造使这个世界更加美好,前提是彰显自己的德啊。在明明德的基础上到群众中去,亲民,去追求至善之法。
只有知道了至善是作为一个人的最终目标,那就会有定力,有了定力就会生静,一个人内心清净,不就是心安了吗,心安就会生发出智慧出来,就会思考,才会有所得。
如此一来,就可以明了事物的本末,先后,掌握了这些天地运作的规律,不就是接近了道吗。
而这一切的方法就来自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自身做起,做自己该做的事,活出自己该有的样子,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会实现,人人修身,则天下太平。而天下太平,就是道在其中罢了。
作为一个中国人,学好中国的优秀文化,真正的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去读《大学》,而不是去“上大学”。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大学之大,不在于大学校园有多少宏伟建筑,而在于有多少大师和名师”,而这些大师和名师恰恰又来自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