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知识变现越来越火热,靠着教育火起来的公司、知识IP一个接一个走进我们的视野。
还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课外补习的意识还没有那么强,大家靠着上课、读课外书获取知识和信息,考试内容也相对单一,大家也都没那么焦虑。
后来悄悄的,课外补习反而成了学生的“必修课”,大家对知识的焦虑也开始变得强烈起来。
于是,大家就开始变得迷茫,变得没那么坚定,也没那么自信了。
环境的变化,确实给我们的成长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例如,我家老人就很不能理解,现在的人怎么就要加班?有那么多工作要做吗?当然也不能理解,现在的学习和上学时候的学习有什么不同。
自己从事了新闻工作了以后发现,原来那些厉害的人的背后,有多少轻描淡写的艰辛,和多少略显夸张的坚持和美化。
没有亮眼的成绩取得的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也许你不知道有成长的“S曲线”和几级”成长曲线“,但是他们都这么做下来了。
例如,《非线性成长》这本书里,作者就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成长故事。我在读完这本书后,也反思了一下我自己,在我的成长中,不那么坚定的背后,总有一只大手在推着我向前走向前走,这让我知道,我走了多少路,还有多少路要接着走下去。
不觉惊呼,为什么现在才看到这本书,这是我工作的第5年,也是“胡乱探索“的5年。
如果我在5年前看到这本书,我可能不会有这么多的“不情愿”。
非线性成长8.2黄有璨 / 2020 /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一、重塑职业发展观
每种游戏都有它自己的规则,职业发展也是如此。
想在“职业成长”这个游戏里通关,就要先熟悉他的规则。
作者在书中说,“职业成长”是一个充满了束缚的游戏,我们在其中,以“获得物质回报+精神回报”和“获得充分自由选择的权利”二者为目标而努力。只有当某一天我们经由努力走到一定的高度,摆脱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束缚,也拥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权利,才真正摆脱职场对我们的束缚,在这场游戏中实现通关。
这就表示,我们想要通关,需要有两项必备的能力:
(1)有获得稳定客观收入的能力。
(2)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
这样看来,在职业成长这个赛道上,我们的目的是让自己变的更强。
当然,通关的方式也不止一种,要么你可以
(1)依靠某种技能成为一个业内顶级、位于Top 3%-5%的专家;
(2)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商业操盘手。
这是要想明白,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处于成长初期的我们,想不明白也没关系,毕竟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经历,可以让我们排除那么多的干扰项。
二、明确成长过程的基本规律
成长过程有没有通用的规律?
有!这就是万能的“S型曲线”。
知名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在《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说道: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逃不开“S型曲线“,所有的有机体,无论动物、人或是由人创造的产品,乃至一种新技术、一种新商业模式,最终都难逃一个生命周期的自然规律,都会经历从诞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最后结束的过程。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同样遵循着“S型曲线”的基本规律。
职业成长“S型曲线”
积累探索期: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岗位或环境的时候,有很多新知识需要重新学习;有很多新的流程和关系需要理顺。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收集大量的行业信息,结识到新的人脉,要疯狂的吸收新的知识。这一段你可能会感觉到无措和迷茫,因为在积累过程中会感觉到孤独和极地的产出,会让自己觉得受挫,但是这并不代表自己没有能力。所以,这是在不停的积累——积累能力、积累经验、积累信心。
快速成长期:这是把自己扔在项目里,快速展示自己的能力并高调求产出的阶段。这一部分,我们可能会背负巨大的压力,直面竞争,而只有在这种环境里,才能逼着我们不断的挑战和进步。这是输出的阶段。
成熟衰退期:职业总是会有天花板的,当你觉得是职业天花板的时候,可能不能再学到新的知识和有新的突破,成长速度开始放缓,就是到了这个时期。
三个时期的划分,与一段工作周期想对应,也反应了自己在工作中的状态。
“第二曲线”和头部跃迁
而事实上,我们的成长是由一条条S型曲线接连组成的。这也是保持长期持续成长和发展的原因。
如果要建立个人的知识体系,其中一定有两个分支:在业务能力方面,需要某一类非常娴熟的技能,例如跟岗位相关的业务流程的熟练掌握、写作能力、office操作等,这可以帮助我们拿到行业领域的头部位置,争取更好的资源和位置;而另一方面,就是要锻炼自己更为宏观和全面的认知,例如在思维模式、组织系统、商业赛道方面的认知。
低头走路,和抬头看路,一个都不能少。
三条成长曲线
三、对于职场里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结合书中的内容,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尝试,排除那些“不太可能"
社会的发展给了每个人职业发展更多的选择。职场初期,如果就能有很明确的目标,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而更多的人是在犹豫,“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如果转换一个思路呢?我有什么是不喜欢做的?
再换一个思路,只有我做了这件事情,搞清楚它背后的逻辑,我才能更有资格说,这件事不适合我。
在尝试中,我总能发现有那么1-2项事情能做的比别人好,而且是自己真的喜欢去做的。
这样,(1)有足够多的实践,知道他们背后的逻辑(2)有1-2项做的比别人好,想清楚自己想要走的路——至少是短期内自己可以走的路。
2. 多学习,培养自己多方面技能
秋叶大叔曾经在训练营里讲到,在职场初期,如果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就学习通用技能,比如学习写作、学习沟通、学习演讲、学习office。这些在任何地方都能用到的技能,会是在职场里提升效率的利器,偶尔也会成为破冰的资本,何乐不为?
除此之外,思维模式、组织系统的养成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关注行业变化、有财务知识、商业知识的积累,会培养自己更广阔的视野,让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更加的客观。
互联网带给我们更加丰富和全面的资源,让我们学习的成本更低了。能不能坚持学下去,就拉开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3. 多练习,在实战中找到机会实现突破
不论是在“技能层面“还是”认知层面“,只是看书、看干货,就怎么也不能转化为自己的业绩和能力,只有不断的输出和实践,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就比如,我看了那么多写作的技巧,我了解全套高效写作的方法,不落笔我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写出一篇文章。10万+可遇不可求,但至少要写出来文章不是?就像有个段子讲的,“出来混最重要的是什么吗?”“是出来。”
成长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而我只是刚刚开始。我慢慢的走,是因为我知道要打牢基础;我小步快跑,是我要追上这时代快速变化的脚步。即使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和哲学,我希望我们走下去的每一步都算数,成为自己人生路上特别有用的积累。闪闪发光的站在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