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t
南京作为金箔艺术最成熟的城市,其艺术作品远销于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国家,其成熟的工艺水平,海外闻名。民间留有传说,当年吕洞宾和葛洪(貌似是葛洪)二人路过南京,看到当地的寺庙亭宇,由于黄金匮乏,没有金铸佛像的资源,于是乎,二人就比赛要为佛像打造出一套节省材料的“金身”....于是金箔诞生了。而葛仙翁的形象便由此在工匠们(金箔艺人们)的心中油然而生。
金箔艺术,作为现在装饰材料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由于其自身的优良特点(抗腐蚀性,抗潮性,不褪色性,防霉放辐射性等特点)广泛用于寺庙亭宇的打造,豪华室内的饰品装修,金身佛像的打造,食品,药物,酒类等。
由于金箔的“敲打”,及其考验基本功。要想做好一张合格的金箔,基本功,拜师学艺,契而不舍的继承精神,主副锤的协调,材料,一个环节都不能少。练习基本功和拜师是两个比较有意思的流程。练功是每年每天都得练,上身裸露,问过师傅的由来,原因是尽可能让身体获得最大自由感,减少束缚,影响了动作。动作大体如:左手持筷,右手半握拳置于右腿上,单膝跪地,左手由头顶处向右拳挥去,如此反复,无论冬夏,一日如此,年年如此,坚持一载。
其次是拜师,在今南京,还继承传统的拜师仪式,跪拜,敬茶,发红包,摸头。作为一门老技艺,上溯可追寻到古埃及,距离今天3000年,那是最早使用金箔。老技艺,师承关系,显得可贵,一个师傅,很难找到一个青年人作为徒弟,而女徒弟则更少了。
先写到这里吧,要干活了。后面要写的话,内容就是打造金箔的流程了,到金箔的取出以及材料,最后是大局分析金箔技艺在中国现今的位置于影响,放大到对世界的影响。貌似就这样了。木有原实拍图,又懒得盗图(毕竟我们大家都不信仰拿来主义嘛,嘿嘿),随手放张去南京的照片。嘿嘿~
附注:图片封面,中国美院某个地方的地砖,叫什么楼不记得了,但坐标很清楚。
2nd
(我又回来啦...... )
金箔的薄如蝉翼,轻如鸿毛。那到底是怎么得到这样的金箔片呢。这就要涉及到一道工序——打了戏。打了戏是当地的方言,至于为什么这么叫,原因是因为这是最后一道工序了,了就是结束的意思。这道工序可以让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金片变成十几到二十几平方厘米的金箔,要历经3万锤的捶方能制出,6个小时,2次锤打锻制工序。
打了戏作为最核心的金箔工艺技术,要有主副锤手一起工作,主锤控制,副锤控制金箔的延展。听说,主副锤的重要都在7斤半和四斤,而他们的协调工作也要五年的时间之久。打了戏作为其金箔锻制最后的工序,是最幸苦的,亦是技术含量最高的。
最后到工序就是取出金箔片,捶打之前的金箔片都在乌金纸当中,工艺上叫出起。从工匠手中的羽毛里,我们发出的问号,也对此产生了好奇。在师傅们的解答下,我们得知,这就是普通的鹅毛,但取这根鹅毛也是很有讲究的,是鹅翅膀上的第三根,为什么取第三根?由于第三根的鹅毛整体上,软硬适中,鹅毛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静电,减少对金箔的伤害。用鹅毛配合嘴吹,轻如鸿毛,吹弹可破的金箔片就取出来了。据了解,该方法从古流传至今。
我们知道埃及是最早使用金箔的国家,那是在3300之前,而3300年之后,却没有能够锻制金箔的人。南京作为佛教之都,早在公元3世纪佛教传入中国,东吴时期的南京,佛教文化已经非常发达了,而在南北朝时期,便已经开始使用金箔了,还要提到的一个城市是——福州。福州的金箔制作工艺是在明朝时期传过去的,但由于各种原因,金箔工艺并没有得到一个发展的春天。
作为千年古艺今的金箔艺术,它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千年古艺今传承的一个交待和弘扬。
附注:
1:主副锤手协调工作/图片 取自:链接
2:写这篇文字,是因为看了某某童鞋转的小视频,觉得很是有趣,便着手写了起来。所以算起来,这篇文字,也是对小视频的一个脑中回放。守艺,应该写一个系列,我是这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