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在文艺界引发强烈共鸣。这封饱含深情的回信,既是对老一辈电影艺术家毕生耕耘的致敬,更是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嘱托。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节点,如何以光影艺术凝聚精神力量、以文艺精品回应人民期待,成为摆在每一位电影人面前的时代命题。
一、扎根人民沃土:文艺创作的永恒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田华塑造的江姐到谢芳演绎的林道静,从《开国大典》的恢弘叙事到《我和我的祖国》的温情共鸣,中国电影史上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无一不是创作者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结晶。正如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所言,老一辈艺术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是穿透时空的艺术密码。长影集团党委书记庄严提到的“为时代立像、为人民放歌”,正是对这一创作规律的生动诠释。当下的电影工作者,既要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捕捉生活细节,也要在数字化时代创新表达方式,让银幕上的故事既有泥土的芬芳,又具时代的锐度。
二、守正创新:艺术精神的传承与突破
在技术革新与市场浪潮的冲击下,文艺创作面临价值迷失的风险。贾樟柯导演提出的“将个人艺术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事业”,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方向。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贾樟柯、演员章子怡等人的表态,彰显了新一代电影人对艺术底线的坚守。这种坚守既包含对老一辈艺术家“崇德尚艺”精神的传承——如江平会长提到的“做人民的小学生”,也包含对艺术表达的创新探索。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王隽提出的“创新表达方式”,与青年导演韩延“扎根文化沃土”的实践,共同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创作图景。唯有在坚守人民立场的基础上,以技术赋能艺术、以创新激活传统,方能创作出既有筋骨又有温度的文艺精品。
三、时代强音:文艺作品的精神引领
文艺作品不仅是娱乐载体,更是时代精神的载体。张译所说的“电影承载人民的情感与梦想”,揭示了文艺创作的深层价值。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电影工作者既要讲述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宏大叙事,也要捕捉平凡个体的奋斗微光。饶曙光会长提到的“时代精神、生活真谛和艺术表达的深度融合”,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从《长津湖》的家国情怀到《奇迹·笨小孩》的青春奋斗,近年来的优秀作品证明:当创作者真正深入时代现场,用艺术语言提炼生活本质,就能让作品成为照亮人心的精神火炬。
四、文化自信:电影强国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既要讲好中国故事,也要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审美范式。白轶民董事长提到的“滋养心灵的精品”,邓光辉分党组书记强调的“中国电影的优良传统”,共同指向文化自信的根基。这要求创作者既要有“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自觉,也要具备“让世界读懂中国”的传播智慧。正如贾樟柯导演所言,身处伟大时代,电影人应以敏锐的观察捕捉社会变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中国精神,让世界通过银幕感知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电影强国建设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未来,中国电影人当以“人民性”为创作原点,以“守正创新”为方法论,以“文化自信”为底气,用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正如回信中所期许的,让光影艺术成为讴歌时代的号角、凝聚人心的纽带,这既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更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延平区梅山街道 黄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