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发中午片刻的闲暇,我决定带本书来上班。反正,我的包包够大,再装一本书,不管看不看,也没有什么麻烦的。我这样想着,挑了本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厚的小说放进了包包,书名同样很简单—活着。
其实我老早就知道这本小说,在各种图书排行和推荐目录中看到过它,然而,怀着对现实主义的惧怕,一直都没有翻开过它。要不是它的大小厚薄刚好符合我装进包包的要求,恐怕它还要静静地呆在我的书架上直到粘染上灰尘。
“一本很常规的书”,我想,简洁的黑色封面上白色的宋体赫然印着“活着”二字,“封面设计倒符合我的审美”,当我把它拿出来放到我浅灰色的办公桌上时,我有了立刻翻开它的冲动。
“活着”,我在心中反复咂摸着,慢慢感到这两个字的深沉和厚重,同时无意间浏览到封面内页上各国报刊杂志对作者和这本书的评价:“蜚声国际的小说家”、“颠覆大师”、“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我开始为自己的武断自责了。
小说之前,是作者的自序,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竟有五篇近二十页。不过,我很快就为此庆幸了。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中文版自序开篇第一句,就让我共鸣并深受鼓舞。虽然我不是作家,最多只能称为一个作者,但这句话正契合了我“为自己而写,顺从内心”的怯生生的想法。接下来作者的叙述让我越往下看越觉得欣喜 。
“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我像是找到了知音般深切赞同,感觉在奋力地点头,虽然我对作者依旧不熟悉。“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是啊,我也常常这么想,每天,分裂的人格和想法都把我搅得晕头转向,在我这唯一的个体里,唇枪舌剑、相互攻击,我的内心简直成了它们的战场。“《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尘土。”不仅仅小说,我们不也是这样?面对着无数个自己,孤独无助时相扶相携,给与最温暖的安慰;抉择讨论时激烈纷争,予以最尖刻的抨击。我们共同使用一个身体,学着彼此担待、保持和谐,一起走向生命的尽头。
“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我还曾为自己活在自身的幻想里羞愧不安呢。“我感觉自己长时间生活在现实和虚幻的交界处......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来来去去,有时候现实会被虚幻,有时候虚幻突然成为了现实。”我常常感觉自己深受唯心主义的影响,甚至利用自己构建的虚幻来填补现实的不足,满足内心的需要,有时又会故意无视赤裸裸的现实,把它当做虚幻。在这种真真假假中得到鼓舞和安慰,坚定生活的信念。
“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是啊,“寻找真理”、“展示高尚”这不正是精神领袖的责任,是一生的追寻么!
......
我不敢再看下去,我得平抑下自己激动的心情,抑住眼眶的热泪。许久以来,我感到自己的孤独,感觉置身于寂寞的小岛,而今,我终于可以大声呼唤:我不是一个人,我找到了伟大的灵魂,我不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