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我经常会在街上看着一类人。也许戴着黑色的墨镜,也许坐着笨拙的轮椅...总之,他们与自己看上去有些不太一样。当他们经过时,你的目光好像没办法从他们身上挪开,甚至小手也忍不住指了起来。
我好奇的问:"妈妈,看,他为什么没有..."
“孩子,别看了,把手放下来。” 妈妈轻轻地打了下我的手,拉着我快步向前走了。
长大了,我在语文课上听到老师解释,这类特殊群体被称为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时,不要对他们行“注目礼”,这样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想想失去双腿的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提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10亿残疾人,平均每7人中就有一名残疾人。而在中国,我国的残疾人口数量达到8500万人,占中国总人口数量的6.21%。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可是我们在生活中却很少能见到他们的踪影。一方面是因为身体原因,二是为残疾人专门修建的各种无障碍设施,比如盲道被行人占用,无障碍厕所被锁住,公交车的无障碍折叠踏板从没放下来过。无障碍设施只建设,而没有认真管理。这给残疾人的出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除此之外,出门之后,还需要享受路人的“注视礼”。让本来有着畏惧心理的残疾人,更加不愿意走出家门。
仅仅是出行,就有诸多不便。对于残疾人更大的难题,是生存。由于生理上一部分的残缺,他们可能没办法像正常人一般学习和工作。所以他们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生存技能,赚钱养活自己。近年来,我国为残疾人士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很多残疾人士也纷纷开启了创业。在佛山顺德,由11位残疾人士开的火锅店;在海口,患小儿麻痹症的刘运宝带领10位残疾人经营的软件公司...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开始站了出来,想要让这个群体的生活更有“奔头”。对于残疾人来说,即使翅膀断了,也不能放弃飞翔。
前几天,东京残奥会落幕了,那抹“中国红”闪耀整个东京湾。运动员把自信,勇气,拼搏的形象展现给世界。我们在电视前观看者运动健儿比赛,看着不健全的运动员们试图超越身体极限,去比出“第一速度”。在他们登上领奖台时,背后闪耀的却是那些努力的时光。“看不见的飞鱼”李桂芝,在泳池里碰到头破血流时才能感知方向,这一碰就是10年。无臂老将郑涛在比赛最后时刻用头撞击泳池壁冲线,令人无比动容。对残疾人运动员而言,每一块奖牌背后都饱含艰辛的汗水与长久的坚持。
残奥会带给我们了太多的精彩与感动,令我感到高兴的是能有更多的人看的到这个群体。这个群体也用他们自己的努力,赢取世人对他们应有的尊重。张海迪曾经说过:“假如真的有假如的话,我是一个健康的人的话,我想我会做的比现在要好,比今日还要好。”也许未来的一天,真正的奥运记录,将会被残疾运动员打破。
在生活中对于他们来说,不需要我们“刻意”的帮助。下次再遇到时,也许一个简单的微笑就已足够。因为我相信,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即使跌倒一百次,也会一百次地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