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耳边就时常听长辈们唠叨着,“吃什么”就能“补什么”,比如,可以让孩子多吃点核桃、脑花等长得像脑子的食物,就可以“补脑”,能促进智力发育。
这些“吃什么补什么”,虽然饱含着关爱,却也覆盖不了内心中的膈应和疑惑。
那么,“吃什么补什么”,靠谱吗?知其然,不如知其所以然,不妨继续浏览~
人体的生长、生命的维持,最终均源于体内物质的不断积累。那么,我们积累的物质是如何获取的呢?
毫无疑问,我们主要通过消化系统,以“吃”的形式,不断从食物中获取所需要的物质;而食物中的物质只有到达了血液或者组织液,才能真正的为我所用(物质需要通过血液运输到各个细胞,方能被使用,水除外),为了配合目标达成,消化系统具备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两大功能——消化和吸收。
食物中的大个头(大分子物质),人体无法直接纳入血液,消化系统会想方设法的调动消化酶等强兵悍将,将这些物质粉碎,转化成可安然进入血液的小个子(小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就是消化。
与此同时,消化系统将直接召唤小个头们实现向血液或者组织液的转移(吸收),从而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加以利用。
由此可见,消化,是为吸收服务的;吸收,则是消化系统的最终目的,也是吃的根本目的所在。
因此,我们吃任何形态的食物,都不是直接补的体内与这种形态类似的结构,而是食物中包含的物质。所以,我们吃脑花,补充的不是“脑”,而是脑花中含有的各种物质。
由此可以判断,若单纯着眼于外在形态,“吃什么补什么”,错得不能再错了。幸亏如此,否则,我们吃下去的是猪肉,长出来的也该是猪肉了!那可怖程度……
请饶恕臣妾不敢想象……
那么,“吃什么补什么”,就毫无道理可言吗?
形态只是外在表象,不妨转换角度,来看看不同表象下隐藏的实质——物质。
根据食物中的物质,被吸收之前,是否需要消化,可将其分为两类。“吃什么补什么”,对,或不对,就取决于这些物质的站队了。
第一类,可被直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妥妥的小个子,不需要消化,吃进去,到达正确部位,即可被吸收到血液,成为人体的一部分。水、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均属于这一类。
可见,对于不需要消化就可被吸收的物质,真的是,“吃什么补什么”。
第二类,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的物质
稳当当的大个子,它们的原有形态不具备参与人体构成的资格,会被拆分成最小的结构单元,方能被吸收、利用。
比如,常说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等等。蛋白质被消化后,会以氨基酸或者短肽的形式吸收进血液,并运输到相应细胞内,被我们自己的细胞加工成我们自身的蛋白质。脂肪被消化后,会以甘油和脂肪酸的形式被吸收,到达细胞内被加工成我们自身的脂肪。淀粉也会以葡萄糖的形式为人体添砖加瓦,最终在细胞内合成我们自身的糖类,比如糖原。甚至,现阶段频繁提及的基因,也会被消化成核苷酸等小分子才能被吸收,再参与细胞内我们自己的基因构建(若监管到位,你还担心转基因食物能改造我们的基因吗?)
可见,食物并非直接塞给我们某种物质,而是需要我们自主的提取构建自身物质的原材料,进而精细的加工成为人体自身的物质。
所以,以蛋白质为例,不管我们吃的蛋白质是来自于鸡、鸭、鱼、猪、牛、羊,还是各色海鲜,甚至植物,最终我们从食物中获得的,都是被消化后的可被加工为人体蛋白质的原材料(比如,氨基酸)。简而言之,不管吃什么肉,最终长在我们身上的,都是人肉!
可见,对于这类需要消化后才能被吸收的物质,“吃什么补什么”,站不住脚。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综上所述,“吃什么补什么”,从食物的物质层面而言,是有一定依据的。“吃什么”和“补什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
以“脑”为例。脑花中含有构成“脑”这个结构的各种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尽管会被消化成原材料,但这些原材料都是可以用来构成脑这个结构的基本原材料,这样就避免了一个现象:从其它食物获取构建脑的原材料,可能会缺乏某些特殊原材料,而影响脑中基本物质的合成。这样看来,吃脑补脑也有迹可循?然而,尽管如此,脑花补充的原材料最终被用来建构大脑的,微乎其微。
综上所述,“吃什么补什么”,我的观点,更趋近于——不赞成!那么,你认为呢?
——涉及内容,初中《生物学》“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