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是褒还是贬?
“灌输”作为一种方法,本身其实并无褒贬,关键在你怎么用。
从字典里看,灌输的表意是将水引导到需要水的地方,也就是说灌输在某种意义上有“引导”的作用。正如列宁的灌输论所说,工人阶级是无法自发产生先进的无产阶级思想,需要用“灌输的方式”去唤醒群众的无产阶级意识,不忘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灌输”具有其重要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方法,通过灌输、引导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开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通过较短的时间继承甚至发展先辈们的智慧遗产,在复杂的社会思潮里划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界限,增强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作为群居性动物,“灌输”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社会性发展,适应社会,培养我们所在环境需要的能力,即使抛开其构建既存社会政治制度所需的价值观念的政治意义不谈,单单从更单纯的科学知识学习来看,“灌输”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灌输能够正确快速地引导学生们学习知识和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们打造知识大厦建设的根基。
但在现代的应试教育中,“灌输”逐渐被“强制”所异化。就比如说在我们的初高中阶段,老师更倾向于把知识通过背诵和记忆的方式“灌”进我们的脑子去提高成绩,而经常忽视诱导我们去思考,去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这种被动式、强制性的学习为“灌输”抹了黑,让“灌输”成为我们从小恶痛不已的词汇。就像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灌输是把水引导到需要水的地方,这种“需要”正是“灌输”的动力,而没有动力的土地就好比沙漠里的沙土,浇再多水也寸草不生。
所以,灌输作为一种手段并无好坏。但是它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我们在应用的时候要加以辅助其他的方法,要挖掘大家的“需要”。教育从来都是点燃一把火,而不是灌满一个酒杯,只有让大家感受到“需要”,灌输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被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