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hakespeareSky(莎士比亚斯基)
记得第一次读莎士比亚的《奥瑟罗》时,我正是春节假期,赶到南方打工的父母那里小住。完全不得分神,妈妈在外面叫了几次门,我都没有注意到。等我去开了门回来再拿起书,妈妈一看见书的封面,就很那个的撇了一下嘴。因为书的封面上是一个爆乳的金发美人骑着高头大马,我没时间解释就接着往下看,妈妈好像很不放心,就又叮嘱了一句“别看那样的书。”
事后想来就觉得好笑,可是当时却完全没有时间去解释,并赶在当天晚上一口气读完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奥瑟罗》和《哈姆勒特》,节奏情节看得人紧张得要死,完全喘不过气了,可以这么说。
于是,在碰到好的作品的时候,都是非常激动的,恨不得一口气读完的,也就是后来总结了一个规律,那便是你读得越快的书,越是一气呵成的书,也就越是好的作品。当然,后来又修正了这一个观点,那便是不存在无聊的悬念,和太过差劲的情节,那么读得越快的书,就越是好作品。
于是,又读到了一些作品,莫言的《蛙》,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以及雨果《巴黎圣母院》,还有后来的斯当达《红与黑》,福楼拜《包法利夫人》,都是可以让你忘记阅读疲劳的作品,都是可以让你让彻夜难眠,然后又感到无比愉悦的作品。
也就是后来才总结出来,好的作品其实是有生命的,有情绪的。同样,也是有相当的代入感的。你读着读着就入戏了,然后又不断去体会到局中人的情感和痛苦,以及各种的奇遇和变化。
其中的一切桥段更是过目不忘,就如同《茶花女》当中的阿芒,在雨夜奔跑,要去追回茶花女杜普莱西。都是有非常强烈的知觉感在里边,简直就要叹服作者们的观察和感受能力了。
所以,我非常奇怪地总结出:好的作品是可以牵引人的思想和情绪的,是可以让你去经历一遍故事当中的人和事的,而这样恰恰就可以真正丰富人的阅历的。
所以,非常诡异的是中国四大名著我竟然只在大学临毕业时读完了《三国演义》,对于其中《七擒孟获》一节更是难以接受。到近年阅读《红楼梦》更是完全看不下去的感觉,除了各种的调情,根本就没有看下去的劲头。
然后又读到美国的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的书,纯爱小说天王的作品,才又找到了一些情绪。《分手信》和《抉择》都是很好的言情作品,读到欲罢不能,完全被作者的文字控制住了。再后来就是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和《还乡》,都能制造非常奇特的阅读体验,如果非要给这些体验加一个比喻,我想那就是高潮吧,高潮到你可以忽略掉外在的一切事物,完全掉入到故事当中去,想要说些什么,又完全说不出来。
而国内这样的作品目前只在莫言的《蛙》里面找到过,当然豁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后面的小半部分也很特别。相信读过这些作品的人都能有深切的感受。
《蛙》当中:姑妈带人去拆房子的桥段以及姑妈打接生婆的桥段。
《基督山伯爵当中》唐泰斯操纵声讯联络老头的情节,和伊芙堡监狱抛尸的情节。
以及《红与黑》当中于连逃离瑞那夫人的房间,子弹在耳边飞过的情景。
非常感谢这些伟大的作家,让我们看见了各种精彩的剧情,然后叹服他们的丰富感情和他们的不可思议的想象力。而这些情节又是怎样让我们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如果你读过其中的某部作品,一定会对我所提起的情节叹服。
所以,我们在写作的路上都走得越来越远了,我们的作品都失去了感受力,同样,我们的作品也失去了情绪。我们在努力写一部作品的时候都失去了这些关键的因素,我们却自我感觉良好,因为我们都不会讲故事。
好吧,提出了问题却只是给大家介绍了寄本书,惭愧。希望能和立志于写作的朋友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