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共1800字,个人废话400(当然可跳),大致阅读时间约4min.
以下内容为生活里的小感悟&碎碎念,可直接跳至文章导图部分开始阅读。
周一的时候是七月末,ACCA九月考季正常缴费时间的最后一天。
看着时间逐步流向GMT24点(格林尼治时间),报名费从109£就要翻到200+的时候,我开始认真考虑到底要不要报。
我先问了自己:A考还要接着考吗。
这个答案毋庸置疑,就跟学车一样,痛苦归痛苦,该学的还是得学,该考的也还是得考。放弃?不存在的。
纠结的点主要在于:暑期实习每天占用时间这么多,回家又没有学习环境,实习结束都到八月下旬了,九月初的考试,还能备考吗?
或许这份实习带给我的很大一部分价值也在于此,眼下的生活,还是能够逃回避风港的体验;几年之后,就要变成无处可藏的经历了。
想想现在还借着老姐的东风,住的离公司不远,日后只可能住的更远更小,想想自己每次加班完出来,连个没故障的摩拜都扫不到,真的就是一时心塞凝噎了。
不趁着现在还没那么多包袱去学,以后怕不是就真的学不成了。
意义&思考
1.提高专业姿(zhi)势(shi)水平&增长见识
印象里有个文化人说过,大学里,要涨的就两识,知识和见识。
考同专业相关的证书,提高知识水平,拓展宽度,推进深度都是极有可能带来的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并不能满足专业上深度与广度的需要,譬如仅仅周二时的财务管理,凭什么就能把每天金融市场里涉及百亿金额的投融资活动说得通透?
至于长见识的问题,越高难度的考试,你在备考过程中所遇到的人,层次相应的也会越高,接着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是那么广大,而自己先前所做的努力又是有多么不足。
另一方面是可以发掘自己的兴趣所在,倘若你真的对自己所选专业无爱,那比如我喜欢健身,为什么不去把教练员,营养师统统都考下来?
2.倒逼
诚然,有求知欲的学生的确不会仅仅满足于课本上的专业知识,可在时下,愿意或能够扎扎实实学好专业课的人却又越来越少。
于是通过考证的形式,倒逼自己沉下心去学习的方式就又成为了夯实专业课基础与能力的一种手段
毕竟考不过,报名费就要打水漂了。当然,如果你不心疼报名费,那一定是你报的考试还不够贵。
同样,一个有良好自我修养的学生,在积极备考的过程中,一定也会相应的收获到宝贵的知识和见识。
3.增添砝码
订目标之前,先想想自己有什么,为了目标又需要拿什么去交换。
仅就会计专业举例来说,想想当初自己做着入职四大的梦的时候,自己除了专业勉强符合对口,其他一无是处,那学历尚且不能更改,就只能从行业特点:证书多,职称多这里下手,来增添求职砝码。
我们总是听说什么专业好就业,什么专业不好就业之类的说法,甚至还有所谓的专业好坏之分,(一如我当时从管科转去会计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当然我也实在是对代码无感无爱无能)
但其实这些言论现在看来都不过是放屁。
因为从来,也永远不会是专业不行,是我们人不行。
再换计算机行业来说,我一个发小,同龄人,方弱冠,也不是名牌本科,都去本地一家知名软件公司给人敲了一暑期的代码了。
不由想到凯文史派西演的《Margin call》里那个麻省理工毕业的念动力与机械工程的Phd,被问到为什么来金融行业,而不去从事专业相关的比如航天事业的时候,他回答:
都是跟数字打交道的工作,本质差不多,更何况这里的薪水要优厚的多。
那么你还要跟我抱怨某些学科某些专业没用吗?
4.危机意识
再看所谓的某些行业好就业,的确,哪儿都需要做账的人,可让你拿着小几千的工资整天就做账报账,职业生涯的终点都清晰可见的时候,很多人却又不情愿了。
更不要提眼下AI兴起,搞不好帐做到一半就遭遇中年危机了。
考证的时候会连带着让你去了解,去认清这个行业的走向和趋势,避免自己,至少警醒自己,沦为那个被AI替代的失业者
建议
1.如我上述论调中一直强调的,首先是去考同专业相关的证书,这样才有我们所说的这一切属性加成。
2.真正有实际作用的证书。比如office,很多人单纯为了好通过去学access,那我觉得你不如花钱买个假证了;导游证是真的比较后悔自己还没考;营养师也因为自己健身而显得很有意义(但却被取消了)
3.英语也还是要考证的,一旦不持续学习,就会固步自封。
以为自己很厉害,结果别人掏出的都是二口二笔雅思7.5,自己却连个六级才勉强过个600,除了干瞪眼还能怎么办。
再有就是考点有含金量的。花580去考个BEC中级?仅仅图过?不如省了那个功夫和钱去把六级刷高点了。
雅思有条件一定要考,一定要考,一定要考
至于为什么,很简单的,IELTS(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光读懂这个名字,你还感觉不到它的权威性吗?
一切的实力,都是需要东西来证明的。
4.实在不知道考什么好?老铁,看看哪个报名费比较高,就考哪个吧
Hope this will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