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文章,要有有真实感,就像事握住你的手的感觉,有足够多的真诚和坦诚贫穷是一种不幸,乏味也是如此。毛姆说,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
阅读如同一束光,能够瞬间化平庸为神奇,像一根救命稻草,将你从各种不幸的泥潭里面打捞出来,它还可以是一种外援,让你在风暴中站稳脚跟,安度好现在和未来。
有些人写作是为了“在那些流逝的光阴中抚慰人心”有些人写作是为了“拯救孤独的自己”;有“野心勃勃者”如巴尔扎克,这样回答:拿破仑用剑没有办到的,我要用笔来完成;有“自负狂妄者”王小波说:我相信我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也有想法非常单纯者如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说:我写作,为了使我的朋友更爱我。
鲁迅先生觉得医学只能拯救人的身体,文学才可以医治人的思想。而中国的病根在思想,所以他毅然弃医从文。这应该是先生的写作初心吧。
参加这个读书营以来我也经常问自己,我的写作初心是什么?一开始我觉得是为了变现,慢慢的发现其实也不是,说到底,还是爱书的。我不过需要一个开始,让我有勇气重拾那杆记忆的笔,重新找回那个可以在书海里撒欢的小孩。为自己而写,我手写我心。
听了老师的课程之后,我希望自己是那个不得不写作的人。而不仅仅把写作当成一个简单的兴趣爱好来看待。源于热爱,但不止于热爱。生活是最美的文字,文字是有记忆的。我觉得自己放弃写作也有一个原因是害怕回忆,害怕面对我想就此尘封的往事,那里面有不完整的童年,有痛彻心扉的别离,有我独自感怀的伤。这一切不足以为外人道,我曾经自欺欺人的以为,我不记住就是忘记了。现在发现,即使那是留有遗憾的日子,也是我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人生。
我希望从今天开始,用写作,重新记录我的生活,尝试着与过去的自己和解,通过写作,提升自己的思考力和学习力。小冰老师也说自学能力是人的终极能力。告诉这个世界,我来过,文字为证。小冰老师也说真正好的创作者,都是不停吸收,不停消耗的。作为一个创作者是没有捷径的,唯有每日坚持输入,输出。
写作,是寂寞的灵魂借助文字做的一次心灵旅行。不在于能走多远,而在于你能离自己的心多近。原本只想要一个苹果,不小心得到了一篮子苹果,继而又得到一棵苹果树,一篇果园。就这样,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却忘了,最初只想要一个苹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守住初心,便会释怀。
开始写作最难的是什么,对于大部分写作新手来说,会经常问一个问题:我特别想尝试写作,那么我该从哪里开始呢?答案永远只有一个。别废话,直接开始写别废话,直接开始写,是不是简单到会让人觉得近乎愚蠢了。核核聚老师讲的费曼阅读法异曲同工。可是有些人听了这个答案还是没办法动笔,为什么呢?很多人不敢开始写作还有一个理由是觉得自己写得太差了。其实我也是一样的,我甚至一开始不敢读自己写的作业。
随着听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读书,定时的输出,我才发现我在对待写作这件事的认知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正常的逻辑不应该是,我现在写得差,所以要赶紧开始写,赶紧开始读书,赶紧开始练习吗?也许三个月,也许一年,总归会有写好的一天。我现在写得差,还不去练,别说一年后了,就是十年后,还是写得差啊。不是都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吗?
当我们要开始写作的时候,要在心理告诉自己,我暂时会写得差,然后尽快开始练习,这样才能尽快改变写得差的现实。老舍先生说:千万别着急,别刚一拿笔就想发表不发表。先想发表,不是实事求是的办法。假若有个人告诉我们:他刚下过两次水,可是决定马上去参加国际游泳比赛,我们会相信他能得胜而归吗?不会!我们必定这么鼓舞他:你的志愿很好,可是要拼命练习,不成功不拉倒。这样,你会有朝一日去参加国际比赛的。写作也是这样。谁肯下功夫学习,谁就会成功,可不能希望初次动笔就名扬天下。
要坚信,用正确的方法持续的练习,我们一定可以越写越好,这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就像成长一样,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我们只负责持续的输入和输出,剩下的就把它交给时间,要坚信,美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也许就在此刻,也许就在明天。
所谓的成功
大多源于永不放弃的态度
和勇往直前的执行力
那些清楚知道真正想要什么的人
自然会找到方法
而那些只是有点想法的人找到的往往是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