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一下,今天你去超市买东西,结算完出了超市才发现被多算钱了,这是收银员的失误。你赶紧回到超市,找到那个收营员说理,叫她把钱算清楚。但是这时恰巧超市人流很多,收营员忙的焦头烂额,语气不好了些,说刚才算钱的时候你怎么就没看清。在这么多人面前,你的火气不知怎么的一下子就上来了,为了捍卫自己的自尊心,跟这位收营员大吵了起来;与朋友讨论美国大选,你觉得希拉里很虚伪,对方觉得特兰普满嘴跑火车,更不靠谱,你们两说着说着就动起了情绪,争得面红耳,最后不欢而散。
这里首先说一本书。李笑来多次在网上提到的一本他的逻辑思维启蒙书——《超越感觉》这本写逻辑思维的书中有一个章节特别提到,讨论与争论的区别。按照惯例,我先百度了这两个词的意思。
争论一般指两个或者多个人由于目的或者价值观的差异,无法和别人达成一个共同的结论,而互相表达自己观点的一个过程。
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
很多人把讨论当成争论,讨论真正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在这场讨论中争输赢。很多人都很成功地做到了后者。这是底层概念不清晰所导致的。
美国大选的骂战,双方毫无底线地攻击对方,这让民众反感。因为他们把这场大选当成了个人竞技场,通过攻击对方赢得所谓的胜利。但是事实上,他们都没有赢,他们没有给美国人民展示自己是在就问题论事,而是告诉大家我们有多能辩,我可以不择手段地赢。当你可能会说,特兰普赢啦,他当选美国总统了。这是事实,但他并不是因为赢得了信任而赢得,是对手的“政治正确”让民众更加反感而已。
与上面的例子相反,辩论赛辩手双方在辩台上头沫横飞地用论据据理力争,场下则握手言和,没准还是很好的朋友;我一个朋友,S,面对问题,他从不带入太多情绪,精于逻辑推导,是什么就是什么。自己说错了大方承认,有人反驳他的观点,它就用逻辑说话。他只要是他提出来的观点,背后都有一定的事实或理论支撑。当然,有时候这些事实或理论也有些不靠谱。
我的目的是告诉大家争论的坏处在于他不能解决问题,更多时候还会引发新的问题,比如人际关系的危机。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工作中,跟同事、上司大吵起来,轻则跟某些同事关系尴尬,重则很有可能离职。其实不管在这些讨论中,你是对是错,你是不是更有理的一方。把它升级为争论,就是抱着要争个输赢。这样往往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深问题的严重性。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不论是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带入情绪激动地争论的时候,不妨给自己5秒钟的思考空间,问一问自己,我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我这样吵下去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不能,那我怎么做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最后,文章开头的时候提到了一本书《超越感觉》,是一本很不错的讲逻辑思维的书,我已经看了一遍,但是好书看一遍哪够,准备看第二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