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闽候,白沙湾,孔元村。
谭客从市区驱车40余公里到这里,乡土的气息越来越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浅显的理解,也能表达出谭客的心境,城市里的自然都是被规划的,而这里它才是真正的主角。
山路逶迤,好在留够了汽车行驶的位置,这样与外界的文明链接才有了通道。
在一村落停下,谭客的自然笔记课就从这里展开。
在一个长条建筑的农家院落,老远就听到了嘻嘻刷刷的声音,越走近,这声音来得更加密集。终于在谭客眼睛镜头的推动下,一群身穿绿色衣服的童子军,各自手执工具,正在雕琢着一件用竹筒管做的艺术品,那种认真专注的态度,好似一个民间的手工艺人。
三个孩子认出了谭客,原来他们正是我五勤戏作文班的学员,他们以惊讶的表情迎接,瞬间有表现出焦虑之色。
“坦克老师,你是怎么过来的?”
三天前,这群童子军乘坐大巴来到这里参加乡村体验夏令营,一路的新鲜感,远离的城市变成一个更加遥远的符号。
“我是驾驶改装后的‘坦克’来的。”谭客的英文读音里就是坦克,孩子们这么叫,他也顺其自然的打趣道。
“该不会你又让我们写作文吧。”
谭客终于明白孩子们表情上的变化,会写和爱写本来就是两回事。
“今天不一样,我会带给你们一堂不一样的自然笔记课。”
“好呀,那我们先忙去了。”
2.
原来他们要把手中的竹筒做成一个笔筒,制作工序也很简单,先用纱布把材料打磨光滑,再在筒身画上图案,涂上颜色。
原来每一个孩子都在打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品。
这其实也是自然笔记的一部分,不要以为笔记就涉及到用笔来记录。
万物皆画笔,皆可创作。
来听听一个小故事:
元末明初时期,距现在600多年前,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从小就刻苦读书。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他也不忘看书。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应该持之以恒。”后来,他把瓦罐一个个打开,取出多年积累起来的树叶,开始进行整理、修改,最后写成长达30卷的《辍耕录》。《辍耕录》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风貌,成为后人研究宋元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陶宗仪用树叶完成他的自然笔记,是不是有点特别呢?
谭客通过微信窗口看到了童子军们从城市到乡村,体验了两天几乎和陶宗仪都有过的生活:钻木取火,采摘花生,挖地瓜,摘西瓜,生火做饭,下水摸鱼。
能调用五感的体会,都是自然笔记的一部分。
没有真实的体验,何来饱含正确真情实感的纸字文章呢?
从孩子们多元的自然笔记中,其实就是一次发现与自我发现的过程:
一位孩子把梵高的“星空”搬到了筒身上,上下画上了黑边,就像一个可以打开的卷轴,西方名画与东方古老艺术的完美结合,营造出“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意境;
一位孩子浓墨重彩在筒身上画上各种颜色的花朵,蓝色、白色、绿色,不同颜色间又以黄色的花蕊进行衔接,形散而神不散,几乎和文字创作异曲同工;
一位孩子在竹筒内壁打磨后什么也不画,他说这叫返璞归真,自然色就是最美的颜色,要给筒身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不过他也担心,会不会教练以为他什么也不做,把它给扔了。
好在孩子们的作品都被教练认可、收集、晒干,这是他们最值得带回去与父母分享的自然笔记。
在一张张期待的小脸中,谭客老师的课开始了。
3.
“五勤齐上阵,开心学作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宗仪,用树叶这只画笔来书写你在自然中的发现。”
“每人收集10张植物的叶子,最好能形状或颜色都不一样的,不必刻意选择漂亮的叶子,那怕是干枯的落叶,都有其价值。”
童子军们一起在教练安排的路线中行动,他们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对毫不起眼的叶子也能有如此的关注度。
树上的,灌木丛中,低矮的野花里,脚底下的落叶,都留下他们采摘和捡拾的手迹。
采摘的动作本身是轻柔的,并不会给这些花花草草带来伤害。
况且这些花草的叶子即将成为孩子们手中的画笔,呈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想必它们与这些童子军一样,内心是期待的、兴奋的。
回到礼堂。
童子军们围成一个圆桌,桌上零散的放着他们收集的树叶和花朵,大小不一,形状各异。
接下来要如何“处置”这些树叶呢?
谭客老师先卖了一个关子,教大家如何观察树叶:
“大家今天收集了很多的树叶,我再教大家一个最简单的观察方法,拿起一张树叶,通过色形状三个方面来描写它的外形,色形是它的静态描写,状是它的动态描写,这需要加入外力或者你的想象了。”
这简单,因为实物就在眼前,照着说就好了。
孩子们纷纷举手。
“我的这片树叶,一面是深绿色,一面是浅绿色,它的形状是椭圆形的,细看叶子的边缘还有小齿。移动它就像刚才我们在锯竹管的锯子。”
“我的这片叶片是淡黄色的,上面有斑斑驳驳的小点,好像脸上长满的雀斑。风吹动,它像一个舞动着裙摆的小姑娘在翩翩起舞。”
“我的叶片是暗绿色的,长得尖尖的像宝剑,叶片上的叶脉有点像鱼的骨头。它动的时候就像一只小鱼在游动。”
。。。。。。
“大家不仅按老师的要求说出了叶子的颜色和形状,同时还通过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做了更细致的观察,并且添加个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叶片的特点,大家已经成为自然笔记的高手了。”
谭客老师对每个孩子的发言都抱着像发现宝一样的热情。
“接下来,我们再来把描写丰富一下,通过多角度描写进一步突出景物的特点,多角度就是我接下来要教给大家的五勤观察法,也就是我们的眼、耳、口、鼻、手,希望大家用上最生动的词语来描写一下它。”
在谭客老师的引导下,大家的观察兴趣再次被点燃,原来被我们忽视的叶片,有这么多的文章可以做呀。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发现的眼睛。
孩子们在未来的学习中肯定会与这句话结缘,但因为有了今天的自然笔记,理解的深度一定会不一样。
你提前装载了什么样的内核,就能迸发出什么样的力量。
“你看,每一片树叶只要你用心观察,它都具备了神奇的力量,现在我们就用叶子作为我们的画笔,来完成一幅树叶贴画。
我希望这张树叶贴画能把这两天的乡村体验生活结合起来,即可以是某一种植物的生长状态,也可以是做过的事情记录。你们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两人一组共同完成,完成作品后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并且写上一段你最想说的画。”
卡纸、剪刀、胶水、双面胶、画笔,加上今天的主角——树叶。
童子军们一个个成了手工达人,一幅幅树叶贴画,随着他们的丰富创意流淌出来。
在最激动人心的展示环节,谭客老师给他他们这样的表达结构。
“我给自己的树叶贴画取了一个______的名字_:_________
画面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顺序描写一下画的内容)
我想把画送给______谁(父母、老师、同学、自己), 因为我希望__________(表达一种愿望)
乡村自然体验活动就要结束了,我收获了(懂得了)_____________。”
风筝的自由飞翔是因为有线拉动,孩子们自由表达的前提也需要这样的一条线,
出格之前先入格!
这是学习写话的规律。
三位女生创作的《池塘》,最吸引人,看看她们是怎么介绍自己作品的吧:
我们给自己的树叶贴画取了一个有意境的名字:池塘;
画面上,池塘边的植物长得格外丰盛,各种颜色的花草点缀其间。鱼儿们在水中畅游,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潜入水中,时而躲进生长在池塘中间的水草里嬉戏。
风起,岸边长得高高的水草随风舞动,从不远处树上飘落的红花,增添了池塘的美丽。
我想把画送给老师,因为在这三天的夏令营中,他们不辞辛苦,教会了我们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乡村自然体验活动就要结束了,我懂得了团结合作在我们成长中的重要性。
每个孩子的作品都各不相同,这正是我们设计这堂课的初衷。
个性思想观点的表达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所以在最后的输出通道上,我们给每个孩子一张作文纸,把他们的创作用文字进行表现。
意外的发现,孩子们没有抵触,各自回到自己的房间写了起来。
怕写,是因为素材的收集不够;
怕写,是因为情感的积累不够;
怕写,是因为我们给与的动力不够。
当这些都解决了,写就成为最自然的表达。
自然笔记结语:
零散的树叶,整着整着就成为一幅有意境的图画。
生活其实也有许多零碎的片段,其实何尝不是我们写作素材的来源。
作文就是一篇文字的画,记录得越有情感,这幅画就一定越美丽。
当你的作品真给大家身临其境的感官,写作的功夫就算是到家了。
4.
驱车回市区的路上,谭客继续留恋于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
生命中有了初次的链接,就不会再忘记。
孔元花之谷,我们一定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