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一个分享群里听一个妹子分享了《我决定简单生活》的,当她说她扔掉了一堆名牌包包,然后展示着她空无一物的客厅时,我忽然觉得这书挺有吸引力。但鉴于我之前看过《断舍离》等,估计也是差不多的,就没买,最近要准备搬家,租了房后,忽然很想试试极简风,忍了几天,终于还是下手把书买回来了。
这是本很容易看完的书,我大约用了不到2小时看完。排版很是简单舒服,符合书的主题精神。
好像除了刚去大学时,我是一个行李袋的行李外,记不清,我有生之年还有什么时候体验过至简风了。
大学,四个人一个宿舍,是两张上下铺,四个书桌一字靠墙排开,门后有个简易储物柜。另一侧是阳台和洗手间。我还记得,阳台外有棵玉兰树,大一时,这树在三楼,大四毕业时,它已经长到5楼,那速度一如我们的大学时光,一如我们的青春岁月……毕业时,阳台不再如大一那样能铺满阳光了,多了许多树影……
大一时,我们四个人,东西都还少,也比较爱整洁,宿舍曾经被评为全校的文明宿舍。当初为了这个称号,也是很拼的。被子全部折成军训时的豆腐块,书架都换成一样的书,不够的书就去隔壁宿舍借。把书架变成一个书的陈设艺术展,台灯是隔壁宿舍提供的四盏一样的台灯,能扔的杂物都扔了,能寄放在别的宿舍的东西都放在隔壁宿舍……对的,隔壁宿舍的牺牲成就了我们伟大的样板宿舍房。可惜,当初还是2000年,相机手机要在一两后才开始普及,所以我现在手里没有照片。
是的,为什么每个人看了样板房,都想买房呢?因为,它给了我们平时想像不到的简单体验。每个房子刚进去时,都是样板房,然后我们就终究有一天把它塞满了……像大学毕业时,我们连床底都是满的。
有一个词叫满足,照理来说,我们把房子塞满了,我们就应该满足了,就应该快乐了,我们拥有那么多。但,事实上呢,恰恰相反,某种程度,我无比怀念我的大学时光,四个人住在一个不到20平方的宿舍,没有厨房,没有空调,没有衣柜,甚至开始时,连电脑都没有。用这种回溯法,就会发现其实人真的是习惯的动物:我们可以习惯很少的物品,也可以习惯拥有很多的物品。
《我决定简单生活》里觉得,人们的习惯是造成物品泛滥的重要原因。“人的神经网络,能够接收到对于某种刺激变成其他刺激而产生“差异”的刺激。……神经网络不是感知刺激的量,而是感知刺激变化的“差异”。……曾经非常想要的东西,终于到手了。因为时间久了,神经网络感知不到差异,而感到厌倦,渐渐习惯了,变成了理所当然的存在,最后产生厌倦。”
书中也举了在开着电视也能睡着,关了电视反而醒的例子。我觉得,这和中国的古语“久闻芝兰而不觉其香”是一一样的道理。习惯和适应力帮助我们可以面对困难和苦痛,也帮助了我们囤积物品,无视自己拥有的东西。
书中另外一个经典的观点是人们之所以拥有那么多不必要的物品其实是想拥有展现自我价值的物品。内在的东西,你的温柔勇敢认真幽默是没有那么容易展现给别人看的,所以人们想通过物品表达内心与自我价值。
确实,什么衣服都可以避寒,为什么我们的选择就千差万别呢,因为我们想过衣服来表达自我的价值。也许有些人在意衣服,他可能用他收藏的书或其他东西来表达他的价值。这是每个人都无可避免的,重点是,我们不要因此而囵为物品的的奴仆。
都说穿衣有好几层境界;一是你是你,衣服是衣服。二是衣服和你相映成辉。三是你穿什么衣服都是天生的衣架子。所以乔布斯,穿着最简单的牛仔T恤,也没有人会怀疑他的价值。
外在,确实是可以让我们获得外在的一些尊重,但确实是一些最肤浅的表面的尊重。
当你明白,你真正的价值在你的内心,在你自己身上时,你对外在的尊重需求就会减少。所以真正强大的人不需要外界的评价,也不在乎外界的评价了,所以面对他人的热情或冷讽,他们都可以报以同样的礼貌或冷漠。
人是一种很有趣的存在,我们不能只有自己来了解自己,也不能在一堆其他人和物中淹没自己,我们人生要学习的就是平衡。
极简主义不是最少物品对决。减少物品的数量并不是“目的”。它是帮助每个人找到真正重要的东西的方法。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重要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简单的说,就是当我们可以不再以为我们可以透过外在的自我价值物化来迅速展示我们的价值,并保持着神经系统对喜爱与重要事物的敏感,我们就可以简单生活,甚至是幸福生活了。
工作不能代表你。
银行存款不能代表你。
你开的车不能代表你。
皮夹里的东西也不能代表你。
……
什么可以代表我们,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