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已经过去13年了。地震发生后,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有感人的,有伤心的,也有愤怒的......
今天,我们只聊一聊“范跑跑”的事。“范跑跑“是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的一位语文老师,叫范美忠。之所以叫他”范跑跑“,是因为下面这个故事:
据描述,地震发生时,范美忠当时正在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上语文课,课桌晃动了一下,但范根据对地震的一些经验,认为是轻微地震,因此叫学生不要慌。但话还没完,教学楼猛烈地震动起来。
他瞬间反应过来——大地震!然后猛然向楼梯冲过去。后来,范美忠发现自己是第一个到达足球场的人,等了好一会才见学生陆续来到操场,随后他立刻参与组织了学生的疏散工作,并没有离开学校。
故事原本就是这么简单,200字就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描述清楚了。
但就是这和以简单的故事,却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也让范美忠成了”范跑跑“,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红。
2008年5月22日,范美忠在天涯论坛写下了《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文章提到:“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八岁的人了!”
这番言论引起了网民的铺天盖地的批评与谩骂。同时,““范跑跑”一词就这样出现了,并成为了范美忠在网上的另一个称呼。
2008年5月26日,北岸在凤凰博客上发表文章:《范美忠:给教师抹黑,让北大丢脸》,文章指出:“范美忠可耻并不在于地震时他的临阵脱逃,而是在于他逃生后还要对自己的懦夫行为大肆“宣扬。”
2008年6月2日,张若渔在新华网发表评论:《一个普通老师眼里的范美忠》,以一个忏悔者的身份自白:“我要有多少的勇气、意志和祝福才能跟范美忠勒石为碑、泾渭分明?我清楚且痛苦地知道,我与范美忠的距离看似很远,其实又是那么的近,可能不过隔着一场地震。我扪心自问,如果我处在范美忠的位置上,我会怎么办?我是会像他一样兀自跑掉,还是会和学生生死与共?这个问题在心中被问了无数次,但我始终不能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案,以至现在,我已经拒绝回想和回答这个问题。我的恐惧和勇气一样强大,也一样渺小。”
2008年6月2日,人民网论坛发表评论《范美忠给国人出了个难题:我可以不做英雄吗?》,文章认为:范美忠的诚实让我们很为难,既要赞许其诚实的可贵,又要谴责其对“争当英雄”传统美德冲击。这怎么办呢?难道为了维护传统美德的尊严,而把范美忠的诚实一块谴责?这也不行!因为诚实也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2008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少华文章《谁都没有以命换命的义务》,文章指出:“我不认为教师有牺牲自己的生命挽救学生生命的义务。郭如果要求范做出这种牺牲,就是不应该的……”“《教师法》再修改,也不可能写入让老师牺牲自己生命来保护学生,只能更加明确强调老师保护学生的义务。”
打开浏览器,随便一搜索,关于这个话题的各种评论,各种内容有太多太多。各种观点都有。
事情本身很简单,做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大体上会觉得范美忠做人太不地道,不顾学生安危,只顾自己逃跑。
对于这样一个关于道德方面的问题,恰恰又出在一个大众对道德要求和期望很高的老师的身上,又多了几份特殊性。
以下几种观点我都赞同:
1.逃生是本能。遇到危险,谁都会想到逃生。
2.遇到危险时,会很自然想到自己最为亲近的人需要帮助。正如范美忠说的,如果当时他的女儿在场,他一定会带上他的女儿一起跑。他说的这个肯定是心里话。
3.教师是孩子的榜样,这是教师这个职业决定的。不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你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你就有义务成为孩子们的榜样。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把“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样无限崇高的荣誉给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
4.孩子的监护人是家长,但在学校,老师就是孩子的守护者,是孩子们最为信任的人。甚至他们尊重老师重过尊重自己的父母。作为老师,要对不起孩子们的这份信任和尊重。
如果我们认同以上四点,再来看范美忠老师的表现,我们可能会是另一种评价。
我尊重范美忠老师的选择,因为他是一个人。是一个人就有人的本能。我们不能用过高的道德标准来约束一个普通的人。
同时,他是一个老师,做为一个老师,他不是一个好的榜样。在危险的时候只想到自己,这无论如何,或者至少说给孩子们做了一个不合格的榜样。
危难时刻想到别人,危难时刻救助别人,这是英雄。我们虽然不能强迫人人都当英雄,但我们至少应该提倡这种英雄的精神。如果没有了这种精神,人人都只是一个有本能的人,我们的民族就没有希望,没有信仰。
我不批判范美忠,因为他只想做一个具有本能的人。但我更高兴看到有那么多批判范美忠的人,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崇尚道德,崇尚英雄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