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30岁的标配是稳定,有稳定的家庭和稳定的工作,然后稳步发展事业,多少年升副高,多少年升正高。
筷子兄弟的一首歌生动地形容了30岁的标准状态:
“我想要出去买一包香烟
她叫我回来时轻一点
不要打扰孩子的睡眠
突然有个念头出现在脑海
如果现在我就离开
我从来没去过纽约
我要感受那自由的空气
我想要挣脱束缚解放我自己
我已经带了所有的东西
或许能赶上今晚的飞机
……
然后我买了包香烟
原路返回到家里
她说你没事吧?
我 还能有什么事?”
当年这首歌我只敢听了一次,因为它于无声无息中让你窒息。有妻有儿,生活美满,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活着“标配的人生”,做着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但是总感觉缺了点东西。这东西于人生至关重要,有了它,就有血有肉了。这东西,可以叫“不甘”“不安分”“折腾”,或者可以叫“追求”或者“梦想”。
女神在哈佛读法律博士。红三代的她本来在国内有着一份起步高而稳定的万人艳羡的工作,有着一个爱她宠她也有能力永远把她捧到天上的男友。但是她选择了一条难度更大的路,辞去工作,去哥大读硕士,然后去哈佛读博士。那些每天只能睡4小时的日子,那一开始被当做花瓶的羞耻,那为了意气风发拼命努力的日日夜夜。这些苦难都能忍受,因为她无法逃避心中的小火苗,不,是熊熊火焰。
如果人生一定要在某一个时间稳定下来,为什么不能是在我们自己想清楚了之后?20多岁的我们,有几个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又有几个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30岁太着急,还没来得及体验和探索人生。
30岁了,要结婚生子了,就不能只顾着自己,要为家庭为孩子考虑,稳定点多攒点钱。仿佛这样才是负责任的,政治正确的。
我自己都没活出个所以然,五大洲我还没看全,我无时无刻不对未知的世界感到好奇。我做了18年乖宝宝,2年正常人,3年花瓶,2年灭绝师太。这些还远远不够。我还没跳过伞,一个人穿过欧洲的大街小巷,在布拉格来场艳遇。我还没见过凌晨四点哈佛图书馆的样子,还没有体会过老美半夜做完科研回宿舍穿过小公园时被人抵着脖子说“把钱拿出来”呢。我还没做过无国界医生呢。这么多未完成的心愿,我怎么忍心让自己归于稳定,找个稳定的带编制的工作,然后努力地混吃等死,在以后的人生中,天天拼命打压自己的“意难平”。
我只是希望,活一天要有一天的样子。人生跌跌荡荡起起伏伏都没有关系,哪怕昨天亿万富翁今天街头露宿,昨天万人朝贺今天万人毁谤,我都甘之如饴。这才是快意人生。
标配固然好,但不一定适合心中有小火苗的你我。
美剧《一夜寻情记》的女主角从小就是乖乖女,没有尝试过优秀之外的任何可能性。美丽,好工作,好男友。结婚前夕她迷茫了,不知道这究竟是不是她想要的人生,因为这么多年,她从未尝试过别的可能性。挥泪告别了追上来的未婚夫,她一个人坐上了的士,决定一个人完成环游世界的梦想。刚认识的互有好感的完美男追上了她,激动地探讨一起去环游世界的细节,订好了机票和酒店。她突然醒悟,告诉他,“我爱你,但是我不能和你一起去。这是我的梦想,我要一个人去完成它。只有这样,我才能找到我自己。”
这一幕看得我泪流满面。
Self-improvement is not the answer,maybe self-destruction is the ans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