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手札 公众号ID:guoxueshouzha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
孔子说的这两句话记载在《论语·述而篇》,前后相接,相互呼应,这是孔子对于教育的原则和底线。
第一句是孔子对自己即对师者的要求,“束脩”是干肉脯,十条为一束,这是春秋时期档次比较低的“见面礼”。
孔子作为师者,接受学生的礼拜是理所当然,但是孔子并不讲究“见面礼”的规格,只要有十条干肉,我就认你为我的学生,就会用心教授自己所学。
这是孔子身为师者,对自己的要求底线
第二句是孔子对自己的学生的要求,学生没有求知欲,没有表达欲,不能举一反三,那么孔子是不会教授的。
这是孔子对自己学生的要求底线。
2
孔子作为师者不要求见面礼,只要有心学习,见面礼的档次并不在乎,而且自己会倾心传授。
这种教学底线是和春秋时期的政治环境有关,孔子教学,教授的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文化素养教学,更多的是从政教学。
春秋时期诸侯乱政,政出多头,每一个诸侯都独立拥有选拔官员的权力,这些官员都是代代相承的,没有了外部选拔的压力,执政者内部自然迅速腐化,但是政府管理不能缺少真正有才干的人。
因此,向出身低微,却有从政理想抱负的人们,传授从政具备的知识素养的教学应运而生。
孔子一心想要推广自己的王政复礼理想,需要很多理想的宣传者。
当时从政教学,特别是面向出身低微者的从政教学几乎没有,但是有从政理想和抱负的人们却很多。
于是孔子抓住机会,不要求高档次的“见面礼”,尽心将自己的政治理想教授给学生们,让学生们成为自己政治理想的宣传者。
事实证明孔子抓住了机遇,不仅完成了自己政治理想的传播,也成就了自己生前身后的名誉。
3
作为学生,为什么没有求知欲,没有表达欲,不能举一反三,孔子就不会教授呢?
道理也是一样,当时是从政教学,如果一个人没有探查事物的能动性,也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张,想问题做事不能举一反三看到事物的多个层面。那么,这个人从政一定会失败的。
这虽说是孔子对于学生的要求底线,不如说是孔子对于从政者的要求底线。
孔子教授的学生多出身低微,没有政治资本可以凭借,只有依靠自身的政治才干,才能成功出仕。
孔子这个要求底线,看似严格,其实是给学生将来从政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4
孔子对师者和学生的教学要求都有底线,这个底线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造成的。对于今天的教学工作来说,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师者授业的“见面礼”在当今时代变成了各种教育费用。
教育费用的额度仅次于房价,入学费用,补习班费用,学区房费用,这些和教育有关的费用一涨再涨。
这种过热的消费,造成了父母们的一种错觉,就是认为这些大额开销一旦花出去,孩子的教育问题就都解决了。
交了高额入学费用就算有了升学保障,交了高额的补习班费用就算学到了知识。
再回头来看孔子对学生的要求底线,父母还会认为这种做法是对的吗?师者学生有了教学底线,父母对于教育的看法有没有底线呢?
说到底,教育是自主性的,是要靠教与学双方的配合达成的,外界因素干扰过多,教学质量一定无法保障。
希望教育的底线尽快出现在每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