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读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勤奋的人,每天都是忙碌的做着各种各样的事,但后来我发现,自己常常上班下来,身心疲惫,内心却空荡荡,反思自己一天的忙碌,竟然想不出自己做了什么重要的事,虽然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却因为浮浅工作分散注意力,疲于应对,更加不能专注于重要的事情中,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是在做着没有多大意义的事,这样越是勤奋,反而越是不能在这不好的结果中陷得越深。
后来看到了这本书,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的忙碌,收获到的却是几乎毫无价值的东西,也明白了以往追求的东西不过是一些很浮浅的东西。同时也很庆幸自己看到这本书,让我明白里自己以往的一些错误的做法,如果没有看到这本书,可能自己还会一直在盲目的做事中无法自拔。
当我没有多少时间做一件事时,我想到的是如果有大量的时间来做这件事,那么肯定可以把这件事做得很好,但回首往事,也有很多时候是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做一件事,但是自己几乎每次都是在失败中轮回,却不知所以然,明明自己一直没有停止做事的,后来在这本书中看到了最少阻力原则,原来自己的忙碌只是自己一直在做着简单的时间,却对真正想做的事一拖再拖,这样的做法即使时间再多也没有什么用了。
对于书中提到的深度工作的模式:有节奏模式、双峰模式、记者模式、禁欲模式的深度工作模式,发现其中的节奏模式和双峰模式最适合自己来做,通过创造个小型避难所,让自己有节奏的在特定时间段有进行深度工作,这样才是高效的做法;同时,自己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深度工作中,即使书中有提到拒绝无效的社交才能深度工作,但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做到完全的拒绝无效社交,所以,为了保证有深度工作,可以把一段时间用在社交,一段时间用在深度工作的双峰模式的做法就很适合了。至于另外两种做法对现阶段的自己来说还是有点遥远。
书中说到普通人能够专注工作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左右,专家能够达到四个小时左右。既然深度工作效率那个高,那么肯定要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深度工作,而且自己也不一定就只能专注一个小时左右,但后来无数次的失败经历,证明了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罢了,怎么可能天生就比那些专门训练过的人还厉害,这也提醒自己想要什么就去付出什么,想要专注在深度工作的时间越长,就去进行专门的训练,书中提到的冥想训练方法也是挺简单很容易就上手。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了解了以上的这些的内容,如果没有知道这些内容,可能自己还一直在忙碌的做着各种浮浅的工作,可能还会一直的认为能同时进行多个任务的操作有利于提高效率,也可能还会认为自己以往的经验就一定是正确的,但是,知识这东西就得经常的更新,想法或者经验也是一样,很多都不一定就是对的,不经考验的思想就拿来实践,吃亏的就只有自己了;同时,自己一成不变的想法有时也是阻碍自己前进的障碍,但很多时候能在书籍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所以也很庆幸有看到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