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纳认为人具有十二种感觉,它们分别是:触觉、生命觉、运动觉、平衡觉;嗅觉、知觉、视觉、温暖觉;听觉、语言觉、感受他人思想的感觉以及对他人自我的感觉。斯坦纳对人类十二种感觉的划分,可以涵盖身、心、灵三个方面的全部能力,是一种比较精确、有效而实用的方法。
老师让大家分成四组,分别讨论平日里能够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来滋养儿童的初级感觉即「意志感觉」:触觉、生命觉、运动觉、平衡觉,最后汇总陈述。大家提出了很多方式——
玩手势游戏、晨圈和优律诗美、提供天然材质让孩子触摸、设计稍有挑战难度的活动、走平衡木和梅花桩、摇晃游戏、冬天大家挤坐在一起感受彼此的体温、有节奏/自然流淌的一日活动、有品质的食物和用餐环境、去大自然中玩耍、避免长时间地看电视……等等。
但我想重点谈一谈「生命觉」。因为此刻的我,正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前一天做菜切番茄的时候,我就把自己的手指给切了道深深的口子,血是止住了,但晚上疼得睡不好觉。「疼痛」,通常就是生命觉的信使。对小孩子来说,口渴、饥饿也是一种疼痛,这种疼痛能告诉他们自己的身体需要什么,也警示着下次的行动要注意什么。
身体的疼痛是被直接感知的,那心灵上的疼痛呢?
我想,「生命觉」的话题,也一定绕不开「生命教育」吧。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如何跟孩子谈论死亡或恐惧」,眼角就瞥见有个同学倒吸了一口气。
「其实没有那么恐怖的」,我急忙说,「可以通过读一些这方面主题的绘本啊,让孩子心里逐渐建立起一个图景。」我脑子里浮现起《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爷爷变成了幽灵》的封面。
「而且,平时我们大自然里去观察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也很多啊。花开、花落,到了冬天树叶枯萎掉下来……不都是『生老病死』的现象吗?把这样的事情,讲述给他们听就好。」
「嗯。那也可以养小动物,小孩子在这过程中也培养起了对其他生命的关怀。」那位同学神色缓和了下来,继而补充道。
讨论的时间很短。最后,我们这组陈述的代表,也没有将这几句「生死观点」的潦草讨论归结呈辞。
我一直对身边的朋友说,来参加这个幼教培训,我并不想着「要去教孩子什么」,只是纯粹想抓住当下这一股「想要学习的冲动」。而这样的经历将带领我去到什么地方,我也并没有明晰的方向。但唯一确立的是,在这个当下、这个触发的点,我思索了一些东西。
那一天,我就坐在下面,肿胀的手指还在隐隐作痛,脑海里胡乱地掠过一幕幕的记忆:外公在乡下老家的最后一段时光,我们几个孙女在他床边唱《好人一生平安》;寒假里接到友人发来信息,她的父亲被确诊为罹患重症;还有我的前上司、一个铁腕娘子因为儿子的逝去在会议室里的悲声恸哭……
那些消逝的人啊。还有我们平日里被戏言掩藏了的恐惧和禁忌。比如在谈论一些期待时,我会说:「天哪怎么办,太多好玩的事儿了,真是好怕死!」我没有信仰皈依的安抚,这个命题对我来说宛如巨大的黑暗谜雾,根本无从下手。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一整年的时间是在跟身心灵主题的图书打交道,也完整地做过一本讲临终关怀的书;对于成年人而言,我们看见了真实世界的无常,时常也会觉得,是需要让自己去学着直面迷惑和恐惧的,甚至去思考「死亡」这件事的。人的心灵能量或者说是潜能,往往就是在遭遇病痛、迷惘、困境、大恸的时候迸发出来的。但这不意味着在此之前,我们不需要做任何准备和练习。但孩子呢?我们可以跟孩子讨论这样的话题吗?该如何进行呢?
带着问题,我在持续前进的日子里,慢慢地摸到了一些触点,修订着我心中的「生命觉滋养之道」。而第一个触点,竟然是格林童话。(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