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俄国爆发革命;孙中山成立了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然而这些大事都被另一件或者是另一个人的光芒所掩盖,那就是爱因斯坦,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5篇论文,分别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电效应、狭义相对论和质能方程,这一年也被称作爱因斯坦奇迹年。
如果要将这些知识统统写清楚,估计能写一本书了,所以本篇简化一下以上这些高大上的名词,用更通俗的语言总结一下,爱因斯坦这一年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光,什么是时间和空间,什么是能量。
什么是光?
在1905年之前,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包括牛顿、法拉第、麦克斯韦等诸多物理学家们,他们一直为光到底是一种粒子还是一种波而争论不休。在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中,粒子和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粒子是沿直线运动,而波则可以绕过障碍物。一个物质要么它是波,要么是粒子。从光的种种特性而言,光更像是一种波,麦克斯韦提出了广是一种电磁波被当时广泛认可,但是在光电效应作用下却产生了粒子的特性。于是爱因斯坦1905年的第一篇论文就解释了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具有两种特性。
什么是空间和时间?
经典物理学认为我们身处的空间是三维空间,客观存在而永恒不变。而时间就像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载着我们这个物理空间延绵向前,无法跨越也无法后退。但是狭义相对论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首先先解释一波前置假设:光速不变原理。
光作为电磁波,所以在真空中的速度约是,而且光速在不同的参考系下的速度是不变的,举个例子,有一列飞驰的火车火车外,当经过某一点时,恰巧在火车外,距离车头与车尾的中间有一个灯闪了一下,那个灯照到车头的时间和车尾的时间是否相同呢?又比如两架飞机在机头都有一个灯,一架静止,一架在飞行,当两架飞机在同一位置时同时从机头发射一道光,那这光速是一样的吗?
以经典物理的角度来看,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相互的速度是可以叠加的,火车外的灯发出的光对于运动的火车往车头是光速减去火车的速度,往车尾是光速加上火车的速度。但根据光速不变原理,光速是不能超越的,否则利用速度不断地叠加我们可能早就能够飞出太阳系了。狭义相对论给出的速度叠加公式:
,c=光速,u和v分别是两个运动的物体,V是观察者计算两个物体相对的速度。可以看出当u,v的速度大大小于光速时,分母几乎等于1,那么,但是当u和v都接近光速c时,,V还是光速。基于光速不变原理,狭义相对论定义了在所有惯性系中,物理定律有相同的表达形式。也就是说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对于每个人,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惯性系,每个惯性系都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当两个人或物之间运动速度相仿时,时间空间也相仿。但是如果两者速度相差很多,那么两者的时间和空间都将发生变化,运动速度快的一方相对于慢的一方时间会变慢。类似于神话中“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现象。基于狭义相对论,会产生一系列有趣的现象,比如时间膨胀、长度收缩等,另开篇描述。
什么是能量?
很好地解释了能量和质量的关系,c是光速,m是质量,E是能量。也就是说任何物质都储存着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大概有多大呢,举个例子,1克物质的能量大于等于2万吨TNT炸药的爆炸能量。物质的质量越大,能量也就越大,通过某种特殊的手段可以改变物质的质量,从而释放大量能量,原子弹也就是以此作为理论依据的。
原子弹是利用铀元素中原子核的核裂变变成其他的元素,从而达到使之质量亏损,如果亏损的质量100g,那么就会释放出的能量,其威力可想而知。但是根据物质的不灭定理,物质只能亏损质量释放能量而不能完全消灭物质。
后续
可以说1905的5篇论文就像原子弹一样冲击了200多年前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开启了量子力学的新篇章。100多年过去了,历史又将赋予我们这代或几代人怎样的新使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