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和小团子一块看书,她看她的我看我的。我就问她,你看书的时候心里会把看到的字念出来吗?她说会啊。我说不要这样,心里把字念出来会影响你阅读的速度。她记在了心里。
昨天晚上和小团子一块看书,她看书看得飞快。我又问她,你看这么快,你理解了内容了吗?考了考她,果然什么内容都没记下来。她说,妈妈你跟我说的啊,所以我看书的时候都不过脑子。我扶额,说是不让你在心里念出来,但是看书一定要过脑子的啊!
怎么才能更好地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效率呢?我还专门研究总结了一下。
总体来说,提升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时间和耐心。通过放慢阅读速度、互动提问、深度思考、多样化活动以及家长的陪伴引导,可以使孩子逐步从“读得快”转变为“读得懂”。关键是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同时学会思考和表达。
01 调整阅读方式
1.1放慢阅读速度:
提醒孩子不要急于读完,而是慢慢阅读,确保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可以让孩子用手指或书签逐行引导,避免跳读。
PS:指读的方式更适合幼儿阅读,可以培养孩子文字意识、协调能力和专注力,但是会破坏孩子想象力。针对小学或以上学生则不建议指读,会影响阅读效率和语言表达速度。
1.2分段阅读:
将故事分成小段,每读完一段后停下来,让孩子复述或总结内容。
逐步增加段落长度,帮助孩子适应更长的文本。
02 互动提问法
2.1提问具体细节:
在阅读过程中或结束后,提出与内容相关的问题,例如:“主人公做了什么?“,“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你觉得这个人物的心情是怎样的?”。 从简单的问题开始,逐渐增加难度。
2.2引导孩子提问:
鼓励孩子自己提出问题,比如:“这个地方我没看懂,为什么他会这样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通过提问激发孩子的思考。
2.3联系生活实际:
让孩子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例如:“如果你是故事里的人物,你会怎么做?”,“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03 培养深度思考
3.1总结故事大意:
让孩子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如果孩子表达不完整,可以提示关键词或关键情节。
3.2分析人物和情节:
引导孩子关注人物的性格、行为和动机,例如:“为什么主人公会生气?”,“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情节的发展,例如:“如果主人公没有这样做,故事会怎样?”
3.3预测和想象:
在关键情节处停下来,让孩子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鼓励孩子想象故事的另一种结局。
04 多样化阅读
4.1角色扮演:
让孩子扮演书中的角色,通过表演加深对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家长可以参与其中,增加趣味性。
4.2绘画或手工:
让孩子画出书中的场景或人物,用语言描述画中的内容。
通过手工制作与故事相关的道具,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
4.3写阅读笔记:
鼓励孩子用简单的句子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或故事的主要内容。
如果孩子写作能力有限,可以用图画代替文字。
05 选择合适的书籍
5.1匹配阅读水平:
选择适合孩子当前阅读能力的书籍,避免内容过于复杂。
可以从图画书、短篇故事开始,逐步过渡到文字较多的书籍。
5.2选择有趣的主题:
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书籍,例如动物、冒险、科幻等主题。
兴趣是提升阅读理解的重要动力。
06 家长陪伴与引导
6.1亲子共读:
与孩子一起阅读,边读边讨论,帮助孩子理解难点。
通过共读示范如何思考和提问。
6.2耐心倾听:
当孩子表达时,耐心倾听,不要急于纠正或打断。
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即使不完整或不准确。
6.3正面鼓励:
当孩子能够回答问题时,及时表扬,增强自信心。
如果孩子回答错误,引导他找到正确答案。
07 长期培养阅读习惯
7.1每天固定阅读时间:
让孩子每天坚持阅读,形成习惯。
可以从15-20分钟开始,逐渐延长。
7.2多样化阅读材料:
除了故事书,还可以尝试科普书、漫画、诗歌等,拓宽阅读范围。
7.3定期回顾:
每隔一段时间,和孩子一起回顾之前读过的书,看看是否有了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