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我们生活中太重要,因为它跟我们每个人的心理成长是相互关联的,它是我们一定的心理需要。我们要求吃饭喝水,这是我们身体必须的。但是我们心理的成长。但我们的心智,我们头脑的成长是需要爱这样一种源泉去滋润的。
你对于爱是怎样理解的?我所需要的爱是什么?它怎样发展才能一直让我感到快乐?这是只有你们自己才能知道如何回答的话题。不过我想,大部分人爱的发展历程是一样的。我们从小就知道父母是非常爱我们的,这是亲情。慢慢的我们认识一些同学,朋友,这就是友情。
到了一定年纪我们会对异性产生爱情。而结婚以后,夫妻之间的爱又和谈恋爱时的爱不一样。晚年时老一辈人的爱更是深沉。所以它是伴随我们一生不可或缺的产物。
那你是怎么感受父母对你的爱的? 又是怎么和另外一个人相爱甚至走入婚姻的?你会渴望需要被爱包围,但你却没有把握有没有真正得到。这些需要是别人主动给予你的,但也需要你自己去努力回应。
所以当你和一个人建立关系比如恋爱关系时,这是一个彼此付出爱的过程。我们要怎样培养爱情?怎样去获得和维持爱情?而婚姻几十年漫长的历程你怎样去保持它?这个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因为你和他建立的是亲密关系,那你们就一定会有冲突,有满足和想要更多的时候,这时你必须去面对和解决它,而不能逃避或者直接放弃。而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我们要去了解和学习的。而这种能力是需要慢慢培养的。一个人的成熟程度,你能在爱的方面体会到他的感悟和理解。所以这种能力能够实践在自己身上,那就是你成熟的标志。
我们都知道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也决定了你的生活,你的一切。所以很多人因为性格的不同,往往在处理同样的关于爱的问题上,产生不同的结果。那性格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前面我也提到了性格跟你从小到大有没有一个让你可以感受到爱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一个人爱的能力是跟原始家庭学来的。
人的爱是从哪里来的呢?比如说,你是一个老师,给学生一些东西,我们常常说你给学生一杯水,那你就一定要有一桶水,你才能让学生信服。但如果你只要一杯水,别人跟你要一桶水,你能不能给他?我们常常比喻:你桶里的水往外冒的时候你才能有资格去帮助别人。
那我们怎样让自己的装爱的水桶是满的呢?
有一个美国的心理学家保罗米尔提出了一个“储爱槽”的说法。他没有把爱比作桶,这是让我觉得特别形象的。
你要先把别人给你的爱存在槽里才能从里面取出爱来。所以这里面要多少爱才意味着你能给别人多少爱。
那么什么东西能装满你的储爱槽呢?米尔的一幅图很具体的把储爱槽画成了心形的,一颗心代表一个储爱槽,爱就是槽里的水,一个人的储爱槽是从哪里来的呢?他就画了两颗心,这两颗心,一颗是母亲,一颗是父亲,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储爱槽。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这个储爱槽是从父母那两个储爱槽中不断注满爱的,就是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让我觉得非常形象。因为一个孩子出生时他可能什么都没有,如果没有父母的照顾,他可能连生存都是问题。有可能是某个抚养人照顾他长大,但照顾的过程应该是孩子去感受父母关爱的过程,也就是触满他的那个储爱槽的过程。
我们看到生活中一些特别形象的例子,比如一个孩子哭了,有的父母跟孩子的心是想通的。所以他可以分辨出这个孩子哭的原因:尿了、不舒服、饿了。还是渴了、冷了。因为婴儿只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而妈妈就需要练就一种特别的超能力去分辨出答案并给予及时的解决方案。这种照顾对孩子就是一种特别的爱护。所以婴儿特别容易感受到无微不至的母爱。
但有的妈妈的情绪不好,就会抱怨;哭什么啊,不准哭了。你可能觉得他会哭是因为他饿了,拿奶瓶给他然而他却不理会,因为这不是他需要的东西。这时孩子会慢慢开始觉得哺育我们的人不一定能理解我,我想要的不是她能给我的。
所以爱的感受就在于这些点点滴滴。这是一个慢慢滋养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只有牛奶,水和生理层面的,它也是一个心理层面。
所以如果孩子童年快乐,那是因为他能感受到关爱和理解,他的心理需求不断被满足。有的小孩很早就被领养或者被爷爷奶奶抚养,因为父母没有时间,或者两地分隔就没有能力好好去关注他,也许这种爱从根本上就是不够的。
我们也要看到爱过了头,也就是溺爱的那一面。有的母爱太无微不至了,比如给孩子不停的喂奶,其实孩子是不需要的,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适度满足心理需要,这种爱才是比较恰当的。他才能一点点的来承受。又比如孩子已经两岁了,你就不能老塞奶瓶咯,你要学着让他自己提要求,自己去喝。而这个过程也是他自己证明自己能力的过程,他会觉得自己越来越棒。
可惜好多父母是一管管到底,孩子几岁了都还在喂饭,这是一种不恰当爱的流露,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不能做到自己吃饭,等于让孩子失去本来可以具备的能力。
所以这个储爱槽不是一个健康的“槽”,是把爱满载于外面了。因为这是比较自私的一种爱,它让孩子没有自己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所以这和爱的本质是分离的。
了解了爱从那里来,我们再说说爱是什么?其实弗洛伊德对于爱的描述我们会特别司空见惯的,他说爱是理解、尊重、接纳、富余责任感的结合。但理解却是我们很多人不容易做到的。大家都喜欢“理解万岁”这句话,但为什么会说“理解万岁”呢?那可能真的是理解太难了。
这句话让我想到一个案例:父母的爱就像基因一样传递,他的父母给了他多少爱,他才能拿多少爱给他的孩子。一个男孩子说他父亲体罚他特别狠,后来好长一段时间他都恨自己的父亲,后来他有了自己的孩子才开始理解父亲的这种“爱”:好像他的父亲是继母抚养长大的,小时候都根本没有鞋穿,冬天脚冻得全是裂口,他的继母还要求这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去地里干活,有时候他才敢光着脚回家,继母可能还会锁门,他就只能在门外冻着。他说他的父亲没有得到多少爱,被继母非常残酷的虐待,所以父亲才会不知道怎么去爱他。
所以爱的能力是代代相传的。所以如果他原生家庭的父母从小就在获得爱的过程中有所缺失,那么父母就没有足够的爱给予儿女,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传递。
有的孩子看见父母争吵,会在心理上认为这是自己不快乐的根源。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常常会说:在家里我感受不到爱的存在的原因。也就是说爱不仅仅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传递的过程。他从原生家庭那里感受到多少幸福,他才能拿这个爱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才能不断付出和恰当的索取。
以前我们会说一个人什么样,就知道他的父母什么样。其实在心理学层面看这句话可能是正确的。我们不能说后天的成长经历不能有一点改变, 因为如果一个从小特别缺爱的人却找到一个特别爱他的人,我们都会觉得他无比幸运,因为他在爱的新环境里得到了弥补。也就是他可以重新培养修建自己的储爱槽,给槽重新蓄爱。
但这有一个前提:我知道自己的爱是缺失的,我要用怎样正确的方式去索取。因为在索取过程中也会有特别极端的事例,就是谈恋爱分手不成就把人家杀了的,曾经不是还有什么泼硫酸的意外事故嘛?“我太想要得到,如果我得不到会让我如此痛苦,那我得不到别人也不能得到”这些都是比较极端的心理状态。所以如果能不能意识到自己在成长里爱的缺失,然后在后天去不断学习,去获得去给予,我认为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可能在以后爱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可以用正确的方法去妥善解决的。
因为身边的很多朋友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所以会渴望把自己的这些困扰说出来,关注它。所以我也才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在爱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和大家一起努力面对,思考出能行之有效的解决它们的方法。
如果你有一些关于自己爱的故事或解不开的心结,欢迎你及时给我留言或者评论,我可能会在以后的文章里提前告知解决方法的。不过我们都知道“知道那么多道理,我们却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所以还是希望我的文字对你有触动你可以积极实践在自己的生活里,这样才能让我们在爱的世界里所向睥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