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钱志龙,是在某个无眠的深夜。实在睡不着的我,拿起手机,随手点开了某个微信群里,来自凯叔平台的英语学习分享。主讲人,正是钱志龙。分享的题目很平淡,《避开英语启蒙的常见误区》。
之后的很长时间,我都特别庆幸那个无眠的夜晚,没有找到别的可供刷屏的其他信息。让我有机会耐心的听完他的始于英语启蒙,但更多是关于中西文化思考的讲座。去理清之前心里一直有的困惑,以新的角度去思考,“文化母语”的问题。
钱志龙,学霸级的存在。曾任美国湾区著名的三语学校-半岛国际学校的小学校长,任校长期间的一些故事,就记录在了《校长日记》里。这部日记,会帮助你更深地去思考中西教育的互补问题。
2
当了妈妈以后,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各种放不下。
许是小时候受到古诗词和古文背诵、逐句解析、上升到思想高度解读的荼毒影响,心里恨不能再不用学才好。
确实,也做到了。从上大学不用再修语文课开始,那些必背的诗词和文言文就深埋到了脚底,能忘的必须忘,忘不了的也就藏起来发霉长毛,随它去吧。
我打心眼里厌弃的东西,当然不可能教给我的孩子。至少,在上学前我可控的范围内,绝对不接触。何况,有着那么多精美的国外绘本可以选择。
可是,渐渐的,似乎感觉哪里不对。
3
孩子不到4岁时,机缘巧合在美帝上了一年的幼儿园。我们从来不问他在幼儿园学了些啥。倒是他三天两头带回家的手工作品,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看的多了,就发现,原来,几乎每次是有主题的。
伴随主题的,通常都是一些我们知道不知道的美国节日。比如万圣节的女巫画,比如总统日的纸偶,比如感恩节的纸盘火鸡。遇到节日的时候,基本一周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用不同的形式表现。
碰到中国的节日,认识的朋友会问:“哎,今天是你们的什么什么节吧?这个节都是怎么过?”吧啦吧啦。通常,我只能在老外诧异的眼光中,很惭愧承认有些节我自己根本不过,也不知道是干嘛的。
现在,我反省自己一刀切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时,发现它是多么的浅薄无知。希望有机会看到此文的你,避免入坑。
4
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让钱校长在偶尔任课老师来不了缺席时,游刃有余的驾驭45分钟左右的中文部课堂,“打一饱嗝都能嗝出个典故来”。
钱校长最喜欢的民国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期,也是教育家群星璀璨的时期,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我还发现这些奠基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思想家们在很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个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提笔能书,开口能吟;他们个个远渡重洋,有学成而归,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如莹莹火种传递回国;……但最有意思的是:他们无一例外的是在私塾打的国学底子,青年时期才留的洋。
《校长日记》中,超级大替补的钱校长几次课堂演绎,展现传统文化的迷人之处,让人大开眼界。比如代中文部的美术课时,不是让孩子们一点一横的练,抹杀他们的兴致。而是通过对美丽的象形文字的拆分,让一只小鹿在土上飞奔,留下一路风尘的“塵”(音“尘”)。再把毛笔丢给孩子们,随他们怎么写,孩子们竟然也能写出很多“大师级”呆萌的篆书。
……
美国私立三语学校校长的身份,让钱校长得以一个我们无法企及的角度,藉由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对东西方教育做不自大、又不自小的深度思考和优劣对比。这些思考,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有时在想,有没有一些办法:可以把我们的传统,融入孩子们的生活;让他们不需要在背诵、理论生硬拔高的基础上去理解。把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以歌曲、游戏、戏剧、手工等一些孩子们更喜闻乐见,能够锻炼综合能力的一些形式来表现出来?
让孩子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美,而不是像部分父母如我,视传统为洪水猛兽。
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让地球变成了一个村。“村民的首要素养是跨文化的沟通能力。”但这个能力,决不是付出母语和“文化母语”的代价,去获得一张所谓的世界竞技场的入场券。
一个对自己本民族文化没有基本认同感的人,哪怕国家再富强,个人再富裕,其实是得不到别人真正的尊重的。这不是说我们必须全盘接受传统。而是说,我们可以有选择的通过生活,把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各种形式演绎,融入到孩子们的骨子里。
5
总结一下我从《校长日记》中感受最深的3点:
1. 给孩子们一个仪式感。
2. 学习可以很有趣。
3. 传统文化里有着大智慧。
我是"牛牛的Annie“,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
如果您也看了《校长日记》,欢迎留言告诉我你的收获。
✦✦✦✦✦✦✦✦✦✦✦✦✦✦✦✦✦✦✦✦
【参考信息】
参考书:《校长日记:我在美国当校长》
作者:钱志龙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 787300 234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