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人的一生就是在做放弃和坚持的选择题,既然是做题,就难免有做错的时候,该放弃时盲目坚持,该坚持时却又瞻前顾后。我们人生的教育,多是对后者的教诲,什么“坚持就是胜利”,“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有志者事竟成”······但我们的文化几乎没有人教你放弃,更别提放弃的艺术,但事实上,该坚持的事往往十之一二,而该放弃的事就有十之八九,现在来谈谈放弃。
我们为什么苦苦坚持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坚持一件事的动因往往是说不清的,解释起来,常常会觉得因为惯性、惰性或者其他不可抗力等因素造成,然而选择坚持一件事或者放弃他对生活来说,却可能有天壤之别。遇事就放弃与一味盲目坚持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精神及物质损失。
1、近在咫尺的胜利:有一个能看得见的胜利目标,但这个目标你却始终够不着;
2、可得性启发:人的大脑就喜欢通过生动详实的事例来学习生活经验。当我们听多了关于某些人因坚持不懈而成功的案列后,我们对于“坚持就是胜利”这一信念会越发坚定,这种心理现象就叫“可得性启发”。
3、间断强化的力量:间断强化,简而言之,就是当人们面对一个总是时不时有好事发生的事件时,人们就被那个没规律的好事给刺激了,于是不停地尝试。当间断强化与“近在咫尺的胜利”在一起时,那就是坚持的毒药了,它诱使我们继续投入,不断付出,仿佛永远不知停止和放弃。
4、承诺升级:主要指,在操作一件事的过程中,失败的倾向出现时,人们往往更易选择坚持,并将原本的承诺升级。
5、沉没成本:是指人们在决策时往往会考虑到以往在这件事情上的投入,如果放弃,就意味着之前所有投入彻底损失,所以瞻前顾后,甚至明知该放弃,还要硬着头皮继续干,事实上就陷入了一个越挣扎越深的境地。
6、自动被套路:我们的大脑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总结经验,并将经验浓缩成处理不同事件的套路以节省脑容量。这导致我们在做事时,目标和动机都会被情境自动激活,使得我们无意识地首选套路来处理该事件,而不是每遇到一件事都进行客观的分析与思考并做出决断。
7、难以走出的舒适区和故步自封;
放弃的各种形式
与“坚持”一样,“放弃”也有它的各种成因,这部分,我们介绍“放弃”的各种类型,最终我们放弃掉其他的“放弃”,找出我们所倡导的“放弃”。
1、逃避式放弃:这类人已经习惯于放弃,他们似乎对放弃上瘾,一旦事情进展不如意,或情况变得复杂,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他们总是不假思索直接采取放弃的方案,这就是逃避式放弃,这成为其逃避困难局面的惯性手段。
2、对决式放弃:是给自己找了一个看起来很棒的借口,让放弃者产生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会令放弃者产生不必对放弃之前的所在所为或放弃行为本身承担任何责任的心理。所以对决式放弃也不能促进个人获得真正的成长及更多的快乐,在放弃之后努力收拾残局才是真正该做的事。
3、假装式放弃:因建筑在根本的欲望矛盾上,很容易来回扯皮,令人欲罢不能。
4、威胁式放弃:如果你不做这件事,那我就放弃。
5、无故失踪式放弃:这是一种真正的放弃,放弃者突然消失,再也联系不上,丢下一堆烂摊子给别人,及其不负责。
6、爆发式放弃:这就是所谓“忍无可忍”的爆发那一型。
7、貌合神离式放弃:指放弃者表面上假装不放弃,甚至还保证要继续努力,但实际上步伐正向着“出口”走去。
8、正确的放弃:目标脱离,它会开辟出一条道路,鼓励我们设定新目标,并舍弃妨碍新目标的旧目标。关于目标,可分为两种人格:第一种,接近型目标,可帮助成长;第二种,回避型目标,可帮助生存;
如何达成目标脱离
目标脱离的四个步骤
目标脱离强调要在认知、情感、动机及行为的四个方面同时做到对旧目标的脱离,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认知脱离:从脑海中清除干扰思考的过程,叫做认知脱离。即放弃一件事,先要有意识地认识到:我想要放弃此事,并且我准备好开启目标脱离的过程了。
2、情感脱离:在放弃时,常见的情感可以分为“愁眉苦脸”和“假装开心”两种,事实上,我们需要感知到这种真实的情绪,然后去调节这些感受,而不是压制它们。我们可以通过辨识情绪、表达情绪、利用情绪做决策的方式进行情感脱离。
3、动机脱离: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阶段要求你积极脱离那些要么无法实现、要么无法满足你内心需要的目标,也即有意识地摒弃不再适宜的旧目标,将精力集中到那些能够达成的或源自内心渴望的目标上。
4、行为脱离:放弃非易事,尤其是放弃曾经让你快乐的东西。当做出放弃的决定后,更重要的督促自己贯彻执行,可以采用自我监督或拜托身边的亲友监督执行,并在每一次动摇时都坚定地说服自己。
正确的构建目标
首先要构建挑战性的目标而非威胁性的目标;其次,要建立你的目标体系,而非仅仅罗列一个目标清单;第三,有意识地审视影响你制定目标的因素:你的目标是理性的吗?你的目标是否因受制于他人而出现了偏颇?
一心一意的坚持从来不是唯一的出路,放弃也不是。希望你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心意,该坚持时坚持,该放弃时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