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这部电影《追风筝的人》,看后,我久久难以平静。课间闲谈间,听到同学们讨论,说原著情结比电影中还要让人难过,我暗自记在心里,想要找机会阅读一番,但随着课业的增加,我逐渐遗忘了这件事。这次假期,终于得闲,因而我也有机会去拜读此书。
我向来看书的时候心中都秉持一个天平,用那些结果直接了当的评判这样对谁不公,谁又占尽了天时地利,我苛责犯错的人恨不得他们消失,这样,善良醇厚的人不至于遭受惨无人道的伤害,结局似乎可以改写。但很显然,你我都知道,现实,它仅仅是发生了,仅仅是发生了,没有台词、剧本、演练、替身,甚至朝着你不可预估的最糟糕的结局延展开来,没有遮羞布,不加任何掩饰,直截了当,献血淋漓。让人忍不住,想逃避。阿米尔逃了。
战争公平吗?不公平,可他发生了;战争中的孩子无辜吗?当然。我记得央视新闻曾经有这样一个采访,那个孩子满脸灰尘双手摊开,对着镜头哭喊,“为什么这样对我,我和妹妹只是想喝口水,他们就炸死了我的父母”。;同样啊,哈扎拉人生而为仆,被嘲笑谩骂侮辱,生命被视为草芥依然觉得这是自己的宿命不敢反抗,这对他们公平吗?只是因为他们信仰什叶派吗?多少荒诞的缘由造就了杀戮和苦难。我们,只是恰好生在了和平年代的中国。只是恰好。
我们本以为,大环境就已经如此不公平了,生活就请善待那些渺小如蝼蚁的善良的兢兢业业活着的人吧。可是,没有啊。哈桑,那个同阿米尔喝着同样乳汁长大,倾其一生守候着“少爷”的人,他忠贞的望向阿米尔,口中念着:为你,千千万万遍。他经历了什么呢?他为了帮少爷追回那只断线的风筝,被阿塞夫强暴了,而他的少爷,就在那条荒芜小巷的尽头懦弱的看着,无动于衷。他的少爷只是假装自己不知情,第一眼关心的是“那象征着父亲夸赞的蓝色风筝有没有被损坏”,甚至,他的少爷在哈桑的至纯至善之下无法面对自己内心的卑劣和怯弱,设计栽赃了哈桑和他的父亲阿里。哈桑走了,即便被诬陷,为了他的少爷,他甘愿承受。阿米尔想过,如果自己不曾那样做,如果他勇敢站出来,如果他真正把哈桑当做他的朋友而不仅仅是一个哈扎拉人,如果他没有嫉妒父亲对哈桑的疼爱,一切的一切都将改写。阿米尔的父亲会带上哈桑和阿里,远离战争,在美国过着平淡的生活。
可时隔多年,拉辛汗,阿米尔父亲的老朋友,也是知晓一切真相的人,唤回阿米尔:回来吧,这有重新成为好人的路。拉辛汗总是这样,轻易的刺破阿米尔的心思和故意尘封的往事。又一层真相被揭开,这不是哈桑经历的全部苦难。哈桑,实则是阿米尔亲生父亲和仆人阿里老婆通奸生下的儿子。哈桑的老爷没有想象的那么伟岸,阿米尔的父亲原来也有无法救赎的秘密。哈桑至死都不知道,同样是亲生骨肉啊,他生下来就只能生活在阴暗和尊卑等级的最低端,阿米尔却继承着纯正的血统和尊荣。从头到尾啊,都是一个谎言。哈桑死了,守候着老爷的祖宅,被塔利班杀害。哈桑的孩子,索拉博,同样被塔利班强暴,这可怜的小受害者不断清洗自己的身子好让自己不那么“肮脏”,他逆来顺受如待宰的羔羊,像极了他的父亲。我们都以为罪恶是1975年的冬天开始开始,但这罪恶的因果轮回早在哈桑和阿米尔喝着乳汁的时候,更准确的说,早在阿米尔伟岸的父亲犯错的那一刻就埋下了苦难的种子。
这一切真相摊开,太过沉重,我急得跳脚,这对哈桑和阿里父子太不公平。 可是我没办法,所有人都没办法,他就是这样的发生了,那些悲悯之心改变不了任何。正如大多数平凡人的命运,太多求而不得太多痛失所爱,太多,无可奈何。我们没有办法一一横加指责。
逝去的人已经逝去,活着,活着的人才是最重要的。那些盛大的祭祀不是为了提醒我们命运的脆弱,而是提醒我们曾经拥有,并珍惜现在。
阿米尔回来了,那个内心始终窥视着荒芜小径的孩子,以成年人的躯壳,踏上回祖国的路,直视那些惨淡、战争、卑劣和自己曾无处遁形的懦弱。自我救赎,也救赎他的父辈。他的父亲同他一样,也有着无法言说的懦弱和秘密,像断线的风筝,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风筝的落脚点。阿米尔、父亲都是追风筝的人。父亲走了,追风筝的任务,落到了阿米尔手里。
故事的最后,哈桑的儿子,一度自闭的索拉博,在随风而扬起的尘土里,在阿米尔高举的风筝里,绽放了一丝微不可察的笑容。这一个笑容什么都没改变,但似乎一切都变了。阿米尔像个孩子,像当年的哈桑,在人群中追逐,追逐那救赎自己的风筝。他听见自己对着索拉博的方向,唤出那句:for you ,thousands of times.
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