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之问的答案:古汉语不适宜用来研究科学技术

1954年,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J. Needham 1900-1995)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在这里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几十年来,人们对此有很多讨论,而李约瑟本人也有自己的答案,尽管他并不满意自己的答案。
      李约瑟的答案是:
      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
      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
      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我的答案是:古汉语的问题,其它的因素,都是次要的。


古汉语不适宜用来记录和描述科学技术。
最根本的一点是:没有标点符号。
当然,古人也有句读的说法,也有一些断句的符号,但不统一,不规范,不系统。大量的书,是没有标点的。
学记中说:一年视离经辨志。单单那些经典著作的断句,就需要一年的时间。
想想看,把今天各种科学技术的书中的标点符号都去掉,这些书还能看吗?
没有标点或者只有简单的断句,完全不能满足科学技术中对事物精确描述的需要。
新文化运动确立白话文的地位,引入西方的标点符号,非常重要。不如此,汉语不能用来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

汉语当然是非常优秀的语言,但也有一些非常落后的地方,标点的缺失就是其中最重要的。
断句,当然应该是作者就要完成的,偏偏要读者来作。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但延续两千多年,让人觉得不可理解。
由于汉字是由字组词,所以组合的可能非常多,与英语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还不用标点,可以想象一段文字会有多种解释。
因此,现在我们对古代流传下来文字的理解,是否符合作者原来的本意,是很成问题的。

汉语的另一个问题是注音方式的落后,是以字注字,所以不能固定住音。古代人的发音,比如唐宋时人的发音,已经无从得知。
现在有了拼音,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汉字的音终于被绝对地固定下来了,不会发生以前那种飘移了。

汉语无疑是优秀的语言,但是,它确实存在前面所说的缺点。这些缺点历时两千多年没有被改正,是因为周边民族的语言非常落后,汉语没有竞争对手。
与西方文化的接触后,汉语遇到了竞争对手,这样才改正了前面说的缺点。这样我们才可以使用它来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
如果没有这种改正,中国是无法发展现代科技的。
这也许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最大的正面影响吧?
没有西方文化的进入,中国很难独立发展出现代科技,其中最关键的原因:语言。
这也说明了竞争的重要性,就是语言之间,也需要竞争,也需要取长补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写给自己的现在!当初那个笑面如花的女孩,怎会变成这个模样! 人活着挺累的,怎么会不累呢?换一种...
    徉装i阅读 1,345评论 0 0
  • 元旦之都江堰攜張君世朝同登玉壘山後赴孔廟思及不日將歸日後難得會面因賦此詩兼以贈別。 枯雲圍四野,負勢壓重城。奔騰掀...
    夜小紫阅读 4,417评论 8 10
  • 失业的第三天 傍晚下了非常大的一场雨,伴随着阵阵响雷,我在被窝里躲避着,觉得安全,也无心看外面的世界。雨停了,又恢...
    叶菀儿阅读 1,358评论 0 0
  • 听着车窗外淅沥沥的雨声, 让人有了睡意…… 一场初秋的雨打乱了原有的计划 今晨的神农顶登顶泡汤 丝丝遗憾遗落心底 ...
    燕子f阅读 2,62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