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差不多”宣战是新时期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必修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讲认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态度”,直指当前少数党员干部存在的“差不多”作风顽疾。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将就”态度,实则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温床,必须从思想根源上予以铲除。

正确认识“差不多”现象的危害。一是群众信任的腐蚀剂,当扶贫数据“大概齐”、民生工程“差不多就行”时,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就会像沙漏般流失。二是执政效能的衰减器,疫情防控中,个别地区流调信息“基本准确”的懈怠,直接导致传播链延长。十个环节各打九折,最终成效甚微。三是创新发展的绊脚石,在科技攻关领域,“基本达标”意味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航天工程“分秒不差”的标准与某些地方“日期差不多”的验收报告形成鲜明对比。

要领悟作风建设中杜绝敷衍作风的时代意义。一是守护执政根基的政治生命线,“差不多”作风实则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变种,直接动摇党的执政合法性。“差不多”“大概齐”“将就过”等将必然影响全面小康的成色。任何“过得去”的妥协都是对政治信誉的透支。党员干部作为国家蓝图的“施工者”,若容忍毫厘之差,复兴伟业必成千里之误。二是筑牢群众路线的信任纽带,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而“差不多”恰是干群关系的腐蚀剂。群众眼中的党员干部形象,凝结于田间地头的一问一答、政策落地的一分一厘。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取代“差不多就行”的懈怠,才能守住“江山就是人民”的执政真谛。三是激活发展动能的质量引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拒绝“及格线思维”。当前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乡村振兴需“精心绘制民情地图”而非简单统计数据,只有建立“群众满意度90分+”的硬指标,完善“大数据监测+群众评价”的监督网,才能释放“钉钉子精神”的实践伟力。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摒弃“差不多”心态,本着守护“讲认真”的建党基因,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坐标,激活“精益求精”的发展密码。要做到“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的新时代干部,这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巨轮方能冲破暗礁、行稳致远的目标方能实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