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篇(九) 《一面時代的鏡子》

時光荏苒,四十餘載彈指一揮間。歲月如淘沙,沖淡了無數記憶中的悲歡,唯有那年在北京與姑表兄梁錫輝舉杯的瞬間,依然溫熱,歷久彌新。那張定格的褪色彩色照片,不僅僅記錄了一次親人間的歡聚,更為我的人生,舉行了一場深刻的靈魂洗禮。透過表兄溫厚的鏡片,我看到的,是一位長兄的關愛,更是一位國家幹部的風骨。

一、 書香門第,遙遠的榜樣

我的姑表兄錫輝,出生於一個書香繚繞的知識份子家庭,他的父親便是當地頗有名望的小學校長。自幼的耳濡目染,讓他在翰墨香氣中成長。他的人生軌跡,是那個年代無數鄉梓子弟的夢想: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省城名校執信中學,畢業後再入京城的頂尖學府——北京化工學院。大學畢業,他順理成章地被分配到國務院化工部,成為一名令人稱羨的國家幹部。

表兄年長我十多歲,在那個交通與通訊皆不便的年代,我們雖是至親,卻素未謀面。關於他的一切,都來自長輩們的隻言片語。在他們的描述中,表兄聰穎、低調,是個「擔屎唔偷食」(粵語俗語,意指為人正直,不貪不佔)的老實人。姑媽每每提及這個遠在首都的兒子,驕傲之情總是溢於言表。姑媽家的廳堂牆上,掛滿了表兄在北京的生活照——天安門前的英姿、頤和園昆明湖畔的愜意……那是我對他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印象。從照片和家書中,我知道他在北京娶了同在化工部的同事,組建了家庭,並育有二子,已然落地生根。

姑丈與姑媽也曾赴京生活,但南方的老人終究難敵北國的嚴冬,不足三月便返回故里。姑丈回來後常對我感嘆:「北京城又大又美,交通方便,就是冬天凍得要命,還是南方舒服。」言語間,既有對首都的讚嘆,也有對骨肉分離的無奈。

在我尚未踏入仕途之時,這位遠在京城的表兄,對我而言更像一個符號,一個家族榮耀的象徵。我偶爾會向人提起,卻未曾想過我們的人生軌跡會發生如此深刻的交集。

二、 時代洪流,特殊的使命

時間來到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春風已吹拂大地,但計劃經濟的烙印依然深刻。這是一個新舊交替、機遇與混亂並存的年代。當時,中國經濟實行「雙軌制」,計劃內的物資平價供應,計劃外的則價高難求,巨大的差價催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官倒」。一張由當權者簽發的「條子」,便如同一張點石成金的符咒,能讓人在一夜之間暴富。在時代的洪流中,金錢的誘惑如巨浪般拍打著每個人的價值觀堤岸。

我的家鄉恰是一個農業大縣,化肥是莊稼的命根子,也是最為短缺的戰略物資。縣物資部門的領導不知從何處得知了我的這門「京城關係」,便派專人找到我,希望我能以親情為橋樑,請時任化工部化肥司處長的表兄「行個方便」,為家鄉爭取一些計劃外的化肥指標。

這份囑託讓我誠惶誠恐。我深知,我與表兄雖有血緣之親,卻無往來之實,情誼淡薄如紙。但家鄉的殷切期盼與領導的信任,讓我無法推辭,只能抱著「盡力而為」的心態,踏上了北上的列車。與我同行的,還有物資部門的兩位供銷員。

那個年代,「請客送禮」是辦事的常規操作。出發前,物資局除了承擔我們一切差旅費用,還特地準備了兩條進口香煙和兩瓶名酒,作為給表兄的見面禮。在當時的物質水平下,這已是相當厚重的禮物了。

三、 三上其門,一塊堅硬的石頭

經過兩天一夜的顛簸,我們終於抵達了北京。次日,我撥通了表兄家的電話,約定上門拜訪。他家住在化工部的家屬大院,是一套樸素的兩房一廳福利房。

門開了,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位活在照片與傳說中的表兄。他中等身材,戴著一副厚厚的近視鏡,眼神溫和而儒雅。他用標準的普通話與我交談,仔細詢問了姑丈姑媽的身體狀況,也關心了我在家鄉的工作。

寒暄過後,我道明了來意,並略帶暗示地說:「家鄉農業急需化肥,表兄你若能批出『條子』,縣裡一定會記著你的好。將來你回鄉探親,一切都會安排妥當,甚至化肥的內外差價,也可以給予回扣。」

話音剛落,表兄臉上溫和的笑容瞬間凝固了。他嚴肅地望著我,一字一句地說:「我只是一個小小的處長,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大的權力。退一萬步說,即便我有這個權力,也必須按照國家的政策法規來辦,絕不能走後門。你們的要求,我無能為力。」他輕輕嘆了口氣,語氣稍緩:「家鄉的領導把我想得太『厲害』了,讓你們白跑一趟,很抱歉。」

他接著說,語氣中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決絕:「中央正在嚴厲整肅『官倒』的歪風,我怎麼能為了一己私利,損害國家利益?這個官,我不能丟,國家的原則,我更不能丟!」

一番話,擲地有聲,讓我啞口無言。來時路上,我曾猜想過表兄或許會因性格內向膽小而婉拒,卻萬萬沒想到,他會拒絕得如此斬釘截鐵,如此坦蕩凜然。我頓時沒了聊家常的興致,寒暄幾句便起身告辭。臨走時,我們將帶來的煙酒奉上,他卻堅決不收,連連擺手:「我不會抽煙,也不會喝酒,拿回去,不要浪費。」一番推讓,我們最終只得將香煙帶走,留下了兩瓶酒。

第一次拜訪,就這樣碰了一鼻子灰。我對同來的供銷員苦笑:「早說了,我這位表兄是個怕事的人,要他寫條子,比要他的命還難。看來我們是白來了。」

但供銷員們並不甘心,我們商量後決定次日再訪,希望能打動表嫂,走一條「夫人路線」。

第二天,我們提著一籃水果和一些家鄉特產,再次按響了他家的門鈴。開門的是表嫂,她見到我們,臉上露出一絲為難,毫不掩飾地說:「你們昨天來求他寫條子,把他嚇得不輕。他怕是……不會見你們了。」果然,她進屋片刻便出來,抱歉地對我們說:「他今天身體不舒服,你們請回吧。」我們再次吃下了「閉門羹」。

兩次登門失敗,我們仍未氣餒,反而做出一個更大膽的決定——直接去化工部大院「堵」他。

化工部是國家重要機關,門衛森嚴。對於我們這些來自小縣城的人來說,真有幾分「大鄉里出城」的膽怯。在信訪室,一位老同志接待了我們。登記、說明來意,手續繁瑣而嚴格。他撥通了化肥司的電話,只聽他在電話裡「哦、哦」了兩聲,便掛斷了電話,面無表情地對我們說:「梁處長正在開會,沒時間見你們。」

那一刻,我們心中徹底明白了。所謂「開會」,不過是他的託詞。他是有意躲避,要讓我們徹底死了這條心。

四、 歲月沉澱,遲來的理解

三次叩門,三次被拒,我們終於放棄。在北京的剩餘幾天,我們遊覽了天安門、故宮、長城等名勝,雖是無功而返,卻也算不枉此行。

第二年,縣政府在北京舉辦國慶同鄉酒會,我竟又一次見到了表兄。在觥籌交錯之間,我趁著敬酒的機會,再次向他提及此事。他依然是那副不願惹事的態度,只是淡淡地笑了笑,便轉移了話題。

在此後幾十年的漫長歲月裡,這件事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個疙瘩。我曾無數次地想,如果當年表兄大膽一些,簽了那張條子,他或許會得到一筆不菲的回扣,而我也可能因此立功,仕途或許會是另一番光景。

然而,當時間的濾鏡褪去了當年的功利與浮躁,我再回首審視這段往事,心中剩下的,唯有對表兄的敬佩與理解。他當年的「怕事」,其實是敬畏;他的「不通人情」,其實是堅守原則。在那個價值觀混亂、無數人投機鑽營的年代,他就像一塊堅硬的石頭,頑強地抵擋著時代洪流的侵蝕。

他失去的,可能是一筆橫財,一次「衣錦還鄉」的機會;但他守住的,卻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底線,一個知識分子的風骨。他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一個時代的清明與渾濁,也為我們後輩,樹立了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

如今,表兄雖已八十多歲高齡,但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卻愈發清晰高大。那張沒有簽發的「條子」,遠比任何物質財富都更加珍貴。它教會了我什麼是「原則」,什麼是「底線」,什麼是一個大寫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个性化消息: 将用户的姓名存到一个变量中,并向该用户显示一条消息。显示的消息应非常简单,如“Hello ...
    她即我命阅读 3,316评论 0 5
  • 为了让我有一个更快速、更精彩、更辉煌的成长,我将开始这段刻骨铭心的自我蜕变之旅!从今天开始,我将每天坚持阅...
    李薇帆阅读 1,965评论 0 3
  • 似乎最近一直都在路上,每次出来走的时候感受都会很不一样。 1、感恩一直遇到好心人,很幸运。在路上总是...
    时间里的花Lily阅读 1,415评论 0 2
  • 1、expected an indented block 冒号后面是要写上一定的内容的(新手容易遗忘这一点); 缩...
    庵下桃花仙阅读 550评论 0 1
  • 一、工具箱(多种工具共用一个快捷键的可同时按【Shift】加此快捷键选取)矩形、椭圆选框工具 【M】移动工具 【V...
    墨雅丫阅读 54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