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着日子,寒假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星期了,我终是耐不住不宅在家的寂寞,提着相机去往爬山的路。
许久不去,这里的山路已不似往日那般崎岖,或许是政府为了百姓观光方便,特意在上山的另一路口修造起直通山顶的电梯,但我仍是愿意享受登上的过程。
想起以往对于母亲提议登山的意见往往是持以推辞的态度,不曾想这次竟是我自己主动提出的,以往爬山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今日却有所不同,据说山顶的阁子楼已经修葺的很高了,能够概览市里地的风貌,因此,我急不可待的闯上了这座白云山。
要说这山虽没有五岳那般的名气,但在我的家乡也算是特色景点了,这山上的亭台楼阁,虽不似黄鹤楼那般声名远扬,但也好歹是宋朝皇帝逃亡途中题过名/做过诗的。“阁虚云出没,云阁两无心。旌旆千山立,笙午万籁深。相君聊暇日,篮舆得幽寻。徒倚天东北,狼烟犹尔侵。”说的就是这白云阁。
拾级而上,随处可见葱翠的绿树丛林,耳旁间或传来一阵阵清脆的鸟鸣声。山路较为窄小,虽不是羊肠小径,却也是只有一米宽的石板路,仅容两人通过。爬山的人群一路说笑着向上走,缓步前行,不时会被一些老年朋友赶超。
白云阁是其中最富盛名的建筑,白云阁工程以阁为龙首,长廊为龙身,阁下云中亭为龙尾,犹如一条巨龙在白云山中盘绕。位于主阁北面的"古城风韵",以展示台州北部临海、天台、仙居的悠久古城人文历史为主。几块石阵代表山水毓秀,一本石书缓缓翻开,石上镌刻明、清两代椒江城区古城图。主阁南面的"世纪晨钟",则以世纪曙光为题材,云中亭里挂着一口重逾6吨的铜钟,上面镌刻着"白云阁记",记录着白云阁的建设始末。
"沧海云帆"则采用了人工造园的方法,在主阁西北面堆置土石山,配置特色园林小品、植物,除了能够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和避免土石外运的不便之外,还可以增加景观效果。
站在阁上极目远眺,整个椒江区和开发区的景致尽收眼底,远处的椒江大桥犹如一条长龙横卧两岸,高楼大厦都仿佛变成了模型般大小,仔细辨别每条道路,就像一张4D地图呈现在面前,还可以在这么多的楼房中欣喜地找到自己家的位置。
时候不早了,夜幕将近,是时候该下山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