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伫立如若处子的瓦尔登湖,涤荡地流淌而过,思想的灵光耳语般轻轻吹拂,心中顿时一片宁静,感觉生命从未如此从容。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为多年之后仍能引起大批神交之人的强烈共鸣,我读瓦尔登湖的年龄恰好是梭罗写湖的年龄,一百多年前,梭罗在瓦尔登湖享受孤独,一百多年后,我在孤独中看湖,静静品读这位伟大思想者的智慧财产。
瓦尔登湖真可谓字字珠玑,正如译者描述的那样,真是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梭罗的思想放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就好比巴金在家春秋中挖掘人心的工作一样。
祖父去世后,父亲说,你爷爷这辈子没受太多的苦,当时我就表示了强烈的不同意见,倒不是说我要反驳父亲,因为毕竟我们看待事物的观点是不同的,我只是要表达我对生活的态度。我认为温饱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而非终极目的,梭罗则更艺术地表达为,解决温饱,然后向生命迈进。
经济学特别强调时间价值和机会成本,但很少有人计算人生的时间价值和关于思想的机会成本,在解决温饱阶段,人们必须也更乐意执着于技术的学习和劳动的付出,多数事物都是继承容易舍弃难,好比那继承祖辈生存技能的人们一样,从未想过要跳出来。
多少人深陷泥淖而不自知,在一成不变的安逸中默守陈规的老去,而从未想过改变,觉得这就是生命的全部,毕竟改变意味着新的尝试,新的尝试意味着不确定,不确定意味着痛苦,但不确定也意味着发现生命的欣喜却鲜有人知。
越来越多的人在忙忙碌碌中收起所有美好愿望的触角,思想消磨殆尽,慢慢变成一架看似豪华的可自由活动的机器,无知或虚荣的过完了一生。这被梭罗称为低卑的,躲来躲去的生活,并认为这样的人是除了做机器,没时间做别的,是毫无思想苦役般生活的人。
而我觉的,这是陷于人生衡量指标单一化迷途的一群人。
不得不承认,之前的我也是一部机器,奔忙,但不知为何奔忙,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做了极大的努力与放弃,然后就貌似豁达地不再执着于技术的学习和劳动的付出。
但需要注意的是,人生变数太多,如这变化莫测的大自然,人是会改变的,仅通过他做过的事情来衡量或者评价太过偏颇,所以没有人可以预知其他人的远景,犹如冰心所写,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一样。
我是在倡导不做机器,不奋斗,大家一起诗意人生么?哈哈,当然不是,并不是身处蛮荒,吃菜咽糠就是诗意的生活,就悠然现南山了。
再诗意的思想也要对接人类文明……
哈哈,看破红尘但不脱离红尘……
游刃有余于万丈红尘……